![]() ![]() |
新疆兵团--守卫祖国西北边陲的生态卫士 |
作者:钟波 文章来源:新华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5/24 23:48:33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新华网乌鲁木齐5月24日电 兵团处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属于典型的大陆荒漠干旱气候。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干旱的气候造成兵团自然生态环境恶劣,自然灾害频繁,生态环境非常脆弱。兵团农牧团场大多数处于两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古尔特通古特沙漠)周围及漫长的边境线上,"风之头,水之尾"的脆弱自然环境严重制约了兵团的发展,严重威胁着垦区绿洲的安全。兵团认识到只有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广大职工群众的生存环境才能得到保护,屯垦戍边事业才能稳步推进,兴疆稳疆光荣使命才能实现,西部大开发战略才能健康发展。 恶劣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兵团人与自然抗争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兵团人不仅是国土的卫士,而且是生态的卫士。原兵团司令员张庆黎自豪地说:"我们兵团人在50年的历史中,始终做到了两个'卫士',即国土卫士和生态卫士。"兵团50年的历史,就是一部与恶劣环境抗争的历史,兵团的创业史就是一部推动生态平衡向良性发展的历史。 兵团自成立之初就十分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在垦区开发的同时,做了大量生态保护工作,充分体现了"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发展理念。兵团人英勇地向大漠、戈壁、盐碱滩宣战,用南泥湾精神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和古尔班通古特大沙漠边缘拓出片片绿洲,在亘古荒原上创建了176个农牧团场,1500多万亩新绿洲,在数千公里的边境线上筑成"有生命的界碑",创造出世界开发史上人进沙退的奇迹。20世纪50年代开始,兵团在天山南北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古尔特通古特沙漠边缘和自然环境恶劣的边境沿线,兴建水利,开垦荒地,植树造林,防风固沙,建起了数千公里的绿色屏障;在茫茫戈壁荒漠上建成一个个阡陌连片、渠系纵横、林带成网、道路畅通的绿洲生态经济网络,形成了上百万公顷的人工绿洲,使亘古荒漠焕发出勃勃生机,极大改变了新疆的生态环境,为新疆生态保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兵团成立后,在戈壁荒滩植树造林,开垦良田,哪里有团场,哪里就有农田林网。兵团非常重视防护林体系建设,截止2004年,兵团累计造林保存面积235.5万亩,累计完成"三北"防护林220万亩,封沙育林610万亩,保护次生胡杨林100万亩,159个平原团场有148个实现了农田林网化。2000年以来,兵团积极实施"西部大开发,生态先行"发展战略,"十五"共完成造林300万亩,天然林保护208万亩,退耕还林164万亩。兵团先后在风沙危害严重的地区启动了"西部边境造林工程"、"准噶尔盆地南缘防风固沙基干林建设工程"、"塔里木盆地东部绿色走廊建设工程"等一批生态建设工程,对1200多万亩荒漠植被采取封沙育林育草措施,分期分批进行保护,努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被誉为"永不换防、永不转业、世代接续的戍边力量和永不挪位、有生命的'界碑'。" 兵团有机机食品起步于"十五"初期,"十五"期间,经兵团有机食品认证中心认证的兵团有机食品共5个类别,分别为大米、哈密瓜、红枣、牛、羊。其中有机种植业产量达9160.6342吨,养殖业(牛、羊)数量297715只(头)。有机食品总面积296.41万亩,其中种植面积16141亩,有机草场认证面积295万亩。建立兵团有机食品生产基地7个。有机食品基地的建立,不仅提高食品安全质量,转变农业生产方式,而且对改变传统农业带来的环境问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促进了农业生态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更有效地保护了绿洲生态环境。 兵团对具有重要生态功能及生物多样性丰富的湿地积极建立自然保护区,2002年建成农六师青格达湖自然保护区。保护区面积30平方公里,属湿地鸟类和湿地生态系统类型的省级保护区。保护区现在鸟类139种,5万多只。其它拟建的保护区还有农八师玛纳斯河流域中下游湿地保护区、农八师巴音沟河中上游湿地保护区、农三师叶河胡杨林保护区、农十师额尔其斯河湿地保护区等。 耕地是兵团生存的生命线,是屯垦戍边的根本,是兵团发展的基础。2005年底,全兵团耕地面积 1575.83万亩,其中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1366.45万亩,保护率达到86.71%,符合《基本农田保护条例》规定的标准和国家的要求。兵团注重耕地改良和可持续利用,对耕地各种污染进行了有效治理,基本杜绝土壤污染现象,保护了耕地质量。由于兵团的团场处于干旱地区,蒸发量是降水量的几十倍,使得地下水和土壤中的盐分随毛细管上升到地表,造成不断的盐分积累,最终造成土壤盐渍化。加之在过去灌溉方式不当,用水过量,库、渠未防渗性能不好等,造成地下水位上升,也加速土壤积盐过程。兵团垦区盐渍化面积925.5千公顷,其中耕地盐渍化面积有466.5千公顷,接近耕地面积50%。随着垦区事业的发展,环境意识的增强,兵团投入大量财力物力进行灌区改造、渠道防渗,大力实施节水灌溉,加之竖井排灌,地下水位逐渐降低,土壤盐渍化得到了有效控制,耕地土壤盐渍化面积在逐渐缩小,盐渍化程度在逐渐减轻,土壤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水资源是农业的命脉,更是生态环境的基础。兵团在重视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的同时,更加重视水资源的配置、节约、保护,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兵团在水资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逐步增加生态环境用水,不断改善和恢复生态环境,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 兵团节水灌溉建设发展讯速,农业节水取得显著成效。到2005年底,兵团高新节水灌溉面积达到550万亩,占总灌溉面积的30.5%。特别是棉花大田膜下滴灌这一先进的灌溉技术,在兵团由试验研究到推广应用快速发展,开创了我国大田作物大面积采用精准灌溉滴灌技术的先例,目前正以每年80万亩以上的建设速度快速发展着,为我国节水灌溉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十一五"期间,兵团将新增高新节水灌溉面积450万亩,使兵团工程性节水灌溉面积达到1000万亩。 水土保持进一步加强,治理速度和质量明显提高。加强对重点流域的水土流失治理,充分发挥大自然的生态修复能力,加快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十五"期间兵团完成水土保持工程17项,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45平方公里。兵团已初步建立起维护生态环境安全的水利保障体系,对地下水超采地区、水土流失地区和生态脆弱河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综合治理和有效保护。 塔里木河近期综合治理项目的顺利实施,已成功向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5次,自大西海子水库向塔里木河下游输水16.6亿立方米,3次输水到台特玛湖,使塔里木河下游河道两岸地下水位普遍回升,植被环境有了较明显的改善,下游已逐渐恢复了生机。 兵团非常重视甘草、麻黄草等野生植被保护工作,对野生植被实施积极的管护和封育,尤其是对有药用价值的甘草,进行了人工围栏等保护。仅在三师,野生甘草生长区域有50余万亩,全部进行了人工管护,其中对7万亩进行了人工围拦封育措施。人工累计种植甘草3万余亩,实有面积7000亩,全部实行轮采,以实现持续发展。甘草的保护,不仅保护了物种和中药资源,也保护了绿洲生态环境。 兵团十四师224团是兵团最年轻的一个团场,前身是皮墨开发区。该团场处在和田地区皮山县和墨玉县之间,气候属极端干旱的暖温带大陆性气候,降雨量少,蒸发量大,空气干燥,多大风,年风尘天数多大200余天,自然环境极其恶劣,生态异常脆弱。224团原始地貌为沙漠和戈壁,是乌鲁瓦提水利枢纽下游的配套建设工程,一期开发划拨土地35万亩,主要是平整土地,封沙育林。自2003年起,经过连续三年造林大会战,共开垦土地13万亩,其中植树造林10万亩,全部采用高新节水灌溉模式,是目前全国规模最大,技术设备较先进的节水灌溉系统。 经过封沙育林,昔日不毛之地已变成大片绿洲,生态环境得到巨大的改善,15公里长116米宽的基干防护林已开始发挥防风沙的作用,亘古荒原焕发出勃勃生机。224团的成功开发,对于改善和田当地气候条件,阻止沙漠南侵,建设绿色屏障,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遏制三股势力的发展,维护和田地区及南疆地区的稳定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为保护好兵团生态环境,兵团编制了生态功能区划。区划将兵团分为5个生态区,14个生态亚区和35个生态功能区。《区划》结合区域自然环境状况、重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生态环境敏感性,对各生态功能区提出了主要环境保护对策及主要经济发展方向的建议。《兵团生态功能区划》是兵团实施西部大开发、进行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重要依据。《兵团生态功能区划》的实施,对于指导兵团自然资源开发和产业合理布局,促进资源合理配置,推动兵团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如今,在西部大开发和建设屯垦戍边新型团场战略中,兵团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作为一项战略性的基础工作,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上来抓。"十一"五期间,兵团还将大力实施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程,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兵团作为祖国西北边陲的生态卫士,必将为兵团经济健康发展、为保护祖国西北边陲、保护垦区绿洲安全、实现兵团稳疆兴疆历史使命而做出更大的贡献。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