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关注南京主城“绿肺”之累
作者:杭春燕 燕志华  文章来源:新华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5/25 9:31:58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城市能有山水,已属幸运,而南京却能坐拥山、水、城、林并相得益彰,更是造化的眷顾。但连日来,有关玄武湖和紫金山的空气质量全城“垫底”的消息,让不少市民的自豪感打了折扣。对此不少专家指出,要正视城市“绿肺”之累,保证它们远离城市化的浪潮,给城市留下最后一片净土。

    美丽湖山,空气质量“ 垫底”

    日前来自南京六大空气质量国家监控点2006年的数据显示,紫金山和玄武湖不可思议地垫了底。统计发现,与其它监测点相比,玄武湖的蓝天最少,只有271天,紫金山也不过278天,比最清洁的迈皋桥等地差了将近一个月。

    根据专家的分析,旅游胜地玄武湖戴了灰帽子,原因是,污染空气从城北工业区飘来,碰到了明城墙、高楼大厦和紫金山,就“驻扎”在湖面上了;而紫金山,则是山内近年来一直在进行拆迁等整治,城东还有大量的房产开发项目等等。

    此山此水,是天然“净化器”

    紫金山号称南京的“天然氧吧”,每年的综合生态价值是18个亿!中山陵园管理局负责人说,它一年吸收二氧化碳480万吨,释放氧气380万吨,可供1300多万人呼吸;与玄武湖有机相邻,发挥“肺”、“肾”功能,成为消解城市污染的天然净化器。

    玄武湖光是水面就是368公顷,不光调节城市小气候,还大量吸附空气扬尘,洗刷大气。而近年来,玄武湖作为城中水库,常从长江汲来活水,为淤积的金川河和内秦淮河“洗肠”,更是造福市民的最新贡献。

    专家的观点是,南京如果失去这两个“绿肺”,不可想像。

    两大绿肺遭遇开发之痛

    今年刚开春,一场激辩围绕紫金山展开:登山者太众,贻害无穷,紫金山是否该“休养生息”?眼下,玄武湖和紫金山,负担都不轻。

    来自旅游部门的数据是,如今紫金山年游客量已超过500万人次,超过800万人次大关不过是几年内的事情。省政协委员、南京大学教授杨德才指出,汽车尾气正在戕害紫金山!

    对紫金山最大的威胁,是来自开发者的觊觎。南京市规划部门一位负责人痛心地告诉记者,中山陵与明孝陵一带,环境已经出现严重问题。各种会议中心、旅游景点以及管理部门“近水楼台”建设的大型建筑,再加商业街和停车场,使这里成了“城市化”的新战场。几年前,紫金山北麓一个别墅群,侵占了大片的天然林,重创了紫金山整体景观。而被炸掉的“观景台”,需要景观恢复,给当地留下了数百万元的“负资产”。

    但是过往的教训,仍阻挡不住开发的脚步。紫金山,已被钢筋混凝土建筑环伺。最新的例子是,作为观赏玄武湖和紫金山最佳场地的覆舟山,已被挖掉东部山体,建起了商品住宅楼。

    玄武湖又如何?省政协委员唐引荣曾经提到这样的事情:云南的导游是这样介绍玄武湖的,说玄武湖是一个什么车都可以开进去的公园。什么汽车、摩托车、大卡车都能进,这个污染不得了!当人们试图寻找玄武湖戴了“灰帽子”的原因之时,有没有从自身寻找原因?

    近年来,幢幢别墅或豪宅沿湖兴起,单价动辄以上万元计,玄武湖日益面临被“圈养”的困境。而湖边的开发,导致周边车水马龙,空气污染严重。2005年,南京公示了《玄武湖景区详细规划》,颇受争议的几处豪宅面临着“退湖”的选择。但是有关人士日前却向记者透露,该规划实施的步伐堪称“步履维艰”。

    越来越多的市民担心,紫金山和玄武湖正在步某种过分开发的后尘。前车不远:五台山的山坡几乎被挖掘殆尽,而莫愁湖已经成了周围住宅楼的“洗脚盆”。

    不少专家指出,保护一座园林或者一堵城墙,不过是保护一件“文物”,而保护一段山川地貌和成片的空间布局,却有维护历史和自然完整性的重要意义。保护城市“绿肺”,就具有这样的作用,它是城市的天然花园,也是城市最后一片净土。人们担心,一旦它们遭到大规模的开发,不光自然形态从此彻底退出城区,生态也将遭到不可逆转的破坏。(杭春燕 燕志华)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