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聚焦环境日:谁是太湖“毁容”罪魁 |
作者:刘益广 文章来源:市场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6/4 10:20:41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一位渔民看着蓝藻湖水忧心忡忡。 超市内空荡荡的纯净水货架。(资料图片) “太湖美呀,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这首流传几十年的老歌可谓脍炙人口,但太湖水——江南水乡人的生命之源,却再度面临香消玉陨之困境。 4月份以来,因气温、水文、气象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太湖无锡区蓝藻提前大量产生并向北部湖区集聚,导致梅梁湖北部水质下降,于梅梁湖与贡湖交界处的无锡市沙渚取水口因此受到影响。目前无锡市的市民用水主要依靠瓶装水,在炎热的夏季里,日常生活受到极大影响。 每年夏市民自备纯净水 太湖饭店公关部副经理顾蕴毅告诉记者,太湖每年7、8月份蓝藻污染都会出现几天水质污染,因此坐落在太湖边上的饭店在处理太湖水蓝藻污染方面已经有一定的经验,饭店自己备有净水系统。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无锡的市民积累了这样的“经验”,夏天炎热的季节里,太湖里的蓝藻便会爆发,会影响日常的生活用水,购进大量的纯净水和矿泉水备用,无锡人已“习以为常”。但是,在5月里就要领受恶臭水质的体验,实在让人措手不及,百姓们在排队购买矿泉水的时候,不仅要问——明年蓝藻的爆发期会不会再提前,百姓们喝太湖水的日子会不会越来越少? 10年来水质一直下降 太湖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地处长江下游沪宁杭三角中心,流域面积约36000公顷,周边大小城市38座,总人口约3350万人。近20多年来,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速度迅猛,而太湖的污染则比经济发展的速度更快。据江苏省太湖水质监测中心的资料表明,太湖水体实质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总体呈下降态势,到1994年V类污染水域出现“零”的突破。而近10年来,尽管有关方面采取了一些治理污染的措施,但太湖水质的下降脚步仍没有停止。 江苏省环保局有关专家对记者说,无锡太湖的污染主要是富营养化,是由于大量含氮、磷等物质的污水排入湖中,使浮游生物藻类大量生长繁殖,引起水质恶化。而太湖的富营养化由多种因素造成,首先是流域内经济迅速发展,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崛起,各类废水排放量大比例增加。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太湖沿岸农业大量使用氮肥、磷肥和农药。据有关部门统计,每年太湖流域生产施用的化肥达200-300万吨,农药5-8万吨。而这些化肥、农药的使用率仅为30%-40%,其余大部分随农田灌溉流入太湖,加重了水质的富营养化。加上太湖区域人口的增加,旅游区的扩大,大量含磷洗涤生活污水排入太湖,更令太湖雪上加霜。而无锡之所以在环湖的三省一市中受污染最重,还有一个重要原因:现在人们看到的无锡马山半岛原是个岛屿,与无锡大环境形成一个水畅其流的太湖湾。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围湖造田”之后,马山岛被围成了一个山不转水也不转的半岛,原有的湖流被隔断,成了一个装湖湾,年年月月的污水进得来出不去,而无锡几个主要水厂的取水口恰在这口袋的底部。 治污要对症下药 20多年来,太湖污染给无锡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多大影响,尚没有确切权威的统计,但蓝藻爆发时,宾馆、餐饮业关门谢客,游客避之不及,已实实在在地在无锡的经济蛋糕上切去了让人痛心的一大块! “蓝藻危机是一个严重教训,太湖污染治理必须是‘先对症、后下药’。”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秦伯强说,蓝藻爆发现象在无锡,根子在太湖周边。那么无锡怎么办,太湖怎么办?太湖之美危在旦夕,救救她不仅是无锡人的渴望,更是所有目睹她昔日风采的国人之要求。希望有关部门赶紧开出治理太湖之良药,不要让我们的下一代把太湖美当成过去的故事!(刘益广)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