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水安全告急四项治污技术加速产业化
作者:张建平 张凤萍  文章来源:科学时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6/4 11:18:38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科学时报2007年6月4日讯  太湖蓝藻暴发造成无锡市供水危机,事件始末引起国人高度关注。几乎与此同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向有关企业转让4项巢湖治理研究成果,因其在湖泊富营养化防治方面的独到之功,再次引起各界的高度重视。
 
    5月31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与安徽帝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安徽红四方股份有限公司围绕巢湖治理的4项成果转让签字仪式在合肥举行。安徽省副省长田唯谦、合肥市市长吴存荣,安徽省发改委、科技厅,中科院院地合作局、生物局、基础局,科技部高新司等单位60余人出席。签约转让的4项成果分别是:生物表面活性剂、水处理剂、氮肥控失剂、控失复合肥生产技术。
 
    “从长效治理角度看,蓝藻水华的形成从根本上还是由于流域中人类活动导致营养盐进入湖泊,使湖泊水体营养盐浓度过高,在适当的水文与气象条件下藻类大量繁殖所致。”5月15日,《科学时报》第四版刊登的《蓝藻疯狂暴发:太湖水质恶化再响警报》一文中,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有关专家对太湖富营养化的诊断,实际上同样适用于包括巢湖在内的诸多水域。
 
    记者了解到,巢湖是安徽省中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命脉,是巢湖、合肥两市的主要饮水水源地。自“六五”以来,针对巢湖富营养化及其防治的研究和实践就从没有间断,但情况并没有好转,反而有加剧的趋势。“巢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中采取了许多新技术,但对农业面源污染(施用化肥)和内源性污染(水体污染)没有找到好的治理办法,因此规定“巢湖流域沿湖5公里范围内限制化肥的使用”。
 
    中科院、安徽省离子束生物工程学重点实验室十分重视湖泊富营养化的生物防治,在国家攻关和中科院知识创新项目支持下,开展了离子束改良水生植物和微生物的研究,取得重要进展。2003年,安徽省人民政府要求实验室关心巢湖治理问题。他们充分发挥多学科交叉的优势,突破原有的生物防治思路,利用“十五”离子束生物技术攻关成果——壳聚糖和生物表面活性剂,深入研究它们与氨氮离子、蓝藻的相互作用,与物理化学工程技术集成,在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和减轻内源污染两方面努力攻关,创建了“控制化肥流失技术”和“水体氮磷藻移出技术”。
 
    其中,化肥控失技术试验表明,控失剂与氮肥复配,氮素淋洗流失减少40%~60%,挥发降低到原来的1/2~1/5。田间试验表明,在所有试验点氮素减少20%的情况下,水稻平产,每公斤氮素增长稻谷6.9~13.2公斤,而收割后土壤含氮量比对照的田块增加,最大增幅达11%。施用控失肥的玉米显著增产,最高田块每亩增产53公斤。施用控失氮肥的两种作物对氮素的农学利用率提高20%~32%。
 
    水体氮磷藻移出试验表明,水处理剂与巢湖水混凝,利用物理方法移出氮、磷和藻,清除率分别为80%~85%、90%~95%、95%~100%,COD降低85%~90%。最近,在合肥市义城镇巢湖岸边实地试验表明,湖水流经15米的处理槽,出水口的化学需氧量、总磷、浊度分别下降95%、97%、99%以上。
 
    目前,上述成果已申请十多项发明专利,完成了单班(8小时)2吨水处理剂、15吨氮素控失剂、200吨控失复合肥生产试验,以及生物表面活性剂发酵小试。围绕巢湖治理的技术成果吸引了众多的企业和投资者。在安徽省委省政府的推动下,经过半年多磨合,中科院物质科学研究院与帝元、红四方公司终于达成协议。
 
    此次签约的成果中,生物表面活性剂、水处理剂、氮肥控失剂由安徽帝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一期建设规模为10万吨/年氮素控失剂、10万吨/年污水处理剂和年产20吨生物表面活性剂3条生产线,分别于2008年、2009年投产。除满足巢湖治理需求外,生物表面活性剂还将瞄准国内外高端市场。安徽红四方股份有限公司一条年产60万吨的控失复合肥生产线正在动工兴建,2008年建成投产,确保2009年整个巢湖流域全部用上该产品。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