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无车”前提是公共交通可供选择
作者:王攀  文章来源:东北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6/5 1:14:12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6月4日在成都北湖之畔,为了迎接“6.5世界环境日”的来到,市环保局、市交管局、成华区政府等联合启动了一场由1800名市民参与的环保行动——“我行天下,徒步北湖”环保公益行动。在昨日的活动现场,一份“无车日”倡议书,引起老百姓的积极响应。“用走路代替开车,以徒步兑换健康,这样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市民所认同!”

  “我行天下,徒步北湖”环保公益活动,是在成都汽车拥有量达160万辆、其中私家车全国第三的基础上开展的。也正是因为成都“如果每位车主每月都少开一天车,全市一年下来可削减污染物总量的4%!”的具体语境下,才提出来的。在我看来,“我行天下,徒步北湖”更多是对私家车主不上路的号召,而“无车日”也只是针对私家车的“无车日”。相反,成都“如果今天无车”,那么对讲究时间和效率的现代城市来说,那简直是不可想象的。

  私家车从本质上是排斥其他交通工具的。因为它与其他交通系统只是取代关系并非相互衔接相互补充的关系。私家车受到人们广泛批评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私家车大量增加所造成的城市交通无法排解的拥堵,使高峰时间的行驶速度与中世纪城市的牛车相当。此外,私家车的增多带给城市的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并受到全世界的广泛关注。

  用走路代替开车,以徒步兑换健康。在购车、养车并不是一笔小数目的当下,人们并非没有经济头脑。但私家车之所以受欢迎,是基于对时间和效率的追求。在现代城市里,“无车”并不是最优选择,如何让私家车减少,而又不影响人们对时间和效率的追求,则必须发展公共交通。然而,中国提倡“公交优先”的公共交通尽管发展了这么多年,不仅没有发展起来,反而因破、旧、慢等特点成全了私家车的发展。这不能说不是一种悲哀。

  因此,奢望一个城市无车,那是不可能的。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吸引人们从私家车里钻出来,或者选择骑车或步行,或者选择公共交通。这就要求:第一,必须给骑车者和步行者留有足够的空间。现在一个普遍的认识误区是把城市交通等同于让汽车顺畅地移动,在道路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这就难免会减少骑车者和步行者的道路空间。近年来,欧洲许多城市,出于环境保护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考虑,开始重新鼓励人们使用自行车或步行。

  第二,大力发展可供选择的公共交通。首先,可供选择是指公共交通方式的多样性,人们根据自己需求进行选择。比如长距离选择地铁和轻轨,短距离可选择就近、方便的公共汽车。其次,可供选择是指公共交通方式相互衔接所实现的可达性。建立无缝点的公共交通显得尤为必要。最后,可供选择是指公共交通的方便、舒适和准时性。让公共交通富有魅力,人们才会把公共交通当成首选。总之,说白了,就是利用趋利原则吸引人们主动选择公共交通。

  回到新闻话题,如果今天无车,城市将会怎样?答案是,时间和效率将会大大缩水。而一个正在现代化过程中的城市,不讲时间和效率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如果可供选择的公共交通成为一种现实,那么就是没有私家车,人们的时间和效率也能得到保证。所以说,让私家车减少最有效、也是唯一可能的措施是,发展可供选择的公共交通。否则,在以时间和效率为生命的城市发展中,无车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可想象的。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