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蓝天碧水离我们有多远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青海新闻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6/5 7:47:51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今天是世界环境日,昨日,青海省环境保护局发布了2006年青海省环境状况公报。总体而言,去年,在全省生产总值较上年增长12.2%,工业经济继续保持高位运行的形势下,我省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 湟水水质有所好转 2006年,长江、黄河、澜沧江干流出境断面、青海湖流域及格尔木内流河地表水环境仍保持优良水质。西宁市6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98.6%,水质明显好于上年。全省废水排放总量19407万吨,比上年增长0.24%。其中,生活污水排放量12239万吨,占废水总量的63.1%。 湟水是我省水污染防治的重点流域。2006年,湟水干流及主要支流水质状况好于2005年,湟水干流总体为中度污染。出省界民和桥断面为劣Ⅴ类水质,主要污染因子为氨氮。一级支流北川河为轻度污染,沙塘川河为轻度污染,南川河为重度污染。17个监测断面达标率比2005年提高23.5个百分点,主要污染因子为氨氮、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和石油类,呈有机污染型。 大通县大气环境严重污染 2006年,西宁市、格尔木市和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环境空气污染综合指数分别为4.01、4.01和7.19。总悬浮颗粒物仍是影响我省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的首要污染物。与2005年相比,西宁市环境空气质量与上年基本持平,格尔木市环境空气污染程度略有上升,西宁市和格尔木市为中度污染;大通县环境空气质量劣于2005年,二氧化硫污染负荷明显加大,大气环境严重污染。 2006年,全省废气排放总量2099亿标立方米。由于去年我省的重点工业企业在用的313台工业锅炉和562座工业炉窑共安装了573套废气治理设施,因此,废气中烟尘排放总量比上年降低6.5%,工业粉尘排放量比上年降低4.2%。 工业固体废物利用率提高 2006年,全省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882万吨,比上年增长35.9%。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29.4%,比上年提高7.9个百分点。产生工业固体废物的主要行业为化工、有色金属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火力发电和黑色金属冶炼。固体废物污染治理投资额为1461.9万元,西宁市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3.7%,固体废物污染治理进一步加强。 西宁城市声环境好于去年 2006年,西宁市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为52.2分贝(A),区域声环境质量较好。西宁市城市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为69.8分贝(A),城市交通声环境质量较好,与2005年度持平。 具体来说,西宁市I类区域(居民、文教区)环境噪声昼间超标2.7分贝,夜间达标,昼夜噪声质量均好于2005年;II类区域(居住、商业、工业混杂区)昼间超标1.3分贝,夜间达标,昼间噪声质量劣于2005年;III类区域(工业区)昼间、夜间均达标,与2005年相比无明显变化;IV类区域(道路交通干线两侧区域)环境噪声昼间、夜间均超标,分别超标2.7分贝和12.2分贝,与2005年相比昼间噪声质量略有好转,夜间无明显变化。 辐射环境属正常本底水平 2006年,西宁市区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和湟水源区水体中放射性核素铀均为正常本底水平。放射性污染防治设施运行安全正常,周围环境辐射水平处于本底水平。 加强了以放射源探伤为主的重点放射源使用单位的辐射安全与防护现场监督执法检查,参与完成国内首条750千伏超高压输变电示范工程电磁辐射环保验收工作。加强了监护退役核设施放射性污染物填埋坑和省放射性废物库的安全,确保放射性污染防治设施运行安全。 生态环境总体恶化趋势未有效遏制 受特殊自然条件限制,我省生态系统及其生态类型构成均呈现出特有的复杂性和脆弱性,对气候变化和人为干扰的抗逆性、承受能力相对较差,生态环境的敏感性和不稳定性突出。由于近几年降水量的增加和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项目、退耕还林(草)、退牧还草、人工造林、天然林保护和水土保持等一系列生态工程实施,我省局部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但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仍未得到有效遏制。截至2006年年底,全省建成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11处,保护区面积达到21.76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0。12%。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