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河西走廊开始大规模生态修复
作者:朱国亮 王艳明  文章来源:西部时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6/8 9:54:34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中国古丝绸之路重要通道甘肃河西走廊,正在进行大规模生态修复,以应对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

    位于河西走廊东端石羊河流域的甘肃武威市,今年抽调了上千名干部进驻各乡镇和村社,目标是劝说这个市的凉州区和民勤县的农民关闭670眼机井,压缩耕地10万亩。

    “我们希望在民勤县生态恶化最严重的湖区形成一个无人区,让生态得到自然恢复。”民勤县水务局总工程师魏多玉说。

    民勤县被认为是中国生态恶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其湖区的湖泊完全干涸,几乎被沙漠完全吞噬。因此,民勤县计划从2006年开始到2010年,分批关掉3000眼机井,压缩耕地近40万亩,这约占民勤县机井数和耕地数的1/3。与此同时,还计划在2010年前,将湖区风沙沿线的万余居民整体迁移到民勤绿洲内部。

    河西走廊其他地区也在积极采取措施保护生态。走廊西端的敦煌市已经实施 “三禁”:禁止开荒、禁止移民、禁止打井;中部黑河流域的张掖市从2002年起,展开了节水型社会建设,让下游干涸的居延海重现碧波荡漾的景象。

    甘肃省水利厅厅长许文海介绍,甘肃省决定计划在最近5年间,把河西走廊打造成西北地区的节水型社会示范带。

    河西走廊东西长约1000公里,是古代中国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其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30毫米~160毫米,而年蒸发量却在2000毫米~3000毫米。

    从汉唐以来,河西走廊的垦殖就一直未断。新中国成立后,甘肃省逐渐将这里打造成为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河西走廊以约占甘肃省18%的耕地,生产了甘肃省近1/3的粮食,提供了70%以上的商品粮。

    目前,甘肃省和河西走廊各市县都在停止移民垦殖,转而关井压田,以减轻生态压力,将更多的水资源留给生态。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