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荒漠化"危害严重 沪不能排除"沙尘暴"威胁
作者:葛志浩  文章来源:新闻晨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6/18 9:02:26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我国每分钟有4.5亩耕地沦为荒漠

  ■科学家认为,除积极防治外,也要懂得利用  
    
   新闻晨报讯 (记者葛志浩) 在我国,“荒漠化”正逐渐成为一个巨大的威胁,平均每分钟就有4.5亩耕地沦为荒漠,甚至连地处长江口、三面环水的申城,也不能完全排除这一威胁。不过,面对“荒漠化”,人们也不必过于恐慌,若能有效利用,沙漠也能造福人类。这是记者从昨日在沪举行的中国治理荒漠化高峰论坛上获得的消息。

  “中国的生态环境及其平衡非常脆弱,需要精心的呵护。”来自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高级顾问Spike Millington表示,水资源匮乏、林木遭滥伐等因素固然会导致土地荒漠化的加速,大自然中的生物链遭破坏这一因素也不可忽视。举例来说,一些生长在高原、草原的小动物被杀死,虽然它们的存在可能妨碍了人类的活动,但对于那片土地来说,这些小动物的存在就像一张过滤网,保护着土地的原状,它们被杀死,可能导致土壤变质、变硬,而这往往是土地“荒漠化”的第一步。

  “荒漠化”对整个地球的威胁是咄咄逼人的。据联合国的统计资料,全世界三分之二的国家和地区、五分之一的人口、三分之一的陆地面积受到不同程度荒漠化的危害。在世界110个受荒漠化危害的国家与地区中,我国则是现存荒漠化面积最大、受危害人口最多、危害程度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此前几乎与“荒漠化”无缘的申城,也面临荒漠化引起的沙尘暴威胁。如今年4月初,一次浮尘的袭击就让申城市民备感意外。资料数据显示,3月29日至4月1日时,本市空气污染仍为轻度,但从4月2日开始就变成了重度污染,污染指数达500,远远高于300的重度污染标准值。

  对于荒漠化现象,科学家认为应区别看待。一方面要积极防治,另一方面要懂得利用。“光、热、风,这些在沙漠地区里都是非常好的潜力能源。”中国治理荒漠化基金会相关人士告诉记者,以“热”为例,我国沙漠地区每年日照的天数大多在70%以上,沙漠地区全年平均每平方米的太阳能达10.62千瓦。经专家测算,如能利用1000平方米的太阳能,全年所获得的热能就相当于烧掉3823.2万吨标准煤。有人估计,将中国现有的沙漠、沙漠化土地、潜在沙漠化土地的太阳能都变成电能,那么每年将提供相当于2万座、每座106千瓦标准电功率的核电站所发的电力,足以满足全国人民生产生活的需求。

  何谓“地球的癌症”
  所谓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和人类活动在内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等现象。土地“荒漠化”,被称为“地球的癌症”,与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以及环境污染共同构成现代人类社会在环境领域面临的四大挑战。2006年我国共发生17次沙尘暴,而从2000年到2006年间我国发生的沙尘暴次数,比20世纪后50年间发生的总次数还多了50%。

  解放日报讯(记者张斌 实习生褚悦闻)中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最大、受危害人口最多、危害程度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国家林业局防治荒漠化管理中心副主任王信建在中国治理荒漠化高峰论坛主题演讲中说:我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为17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18.1%,而且仍以每年3436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相当于一年丢失一个中等县,几乎每分钟就丢失4.5亩土地;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盐碱化等危害危及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898个县,近4亿人口受到荒漠化影响。

  “水资源利用不当是荒漠化的主因。”中国科学院院士刘昌明说。在内陆干旱区,一些地方的单位面积农业用水比一年二熟甚至三熟的南方用水还要多,造成下游荒漠扩大。

  中国治沙学会副理事长朱俊凤说,表面看荒漠化是滥采滥伐滥砍等恶性发展的结果,深层次看,荒漠化的原因是贫困。

  解放日报讯(记者张斌 实习生褚悦闻)昨天是“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由中国治理荒漠化基金会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共同主办的中国治理荒漠化高峰论坛在沪举行。论坛通过了中国治理荒漠化高峰论坛倡议书,号召企业承担更多社会责任,直接参与荒漠化治理。

  全国人大常委会环境资源委员会副主任朱育理、全国政协常委赵维臣等出席论坛,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杨雄出席论坛并讲话。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