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中华鲟能否好好活下去?
作者:记者朱全弟  文章来源:新民晚报网络版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6/19 16:10:44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6月17日上午10时56分,当伤愈的巨型中华鲟从水槽跃入江中的刹那间,船上目睹这一幕的人,几乎全都轻轻地叫了一声——为中华鲟的回归庆幸,也为中华鲟的未来担忧。这条被人们善意地取名为“生生”的中华鲟,能否健康生存、繁衍后代?中华鲟这个珍稀物种能否“生生不息”?
   
半年里,11条中华鲟遇难
   
    伤愈中华鲟在长江口北港水道放流当天,记者获悉,在宁波石浦地区有2条身长超过3米的中华鲟先后遇难——从去年11月到今年5月上旬,除“生生”获救外,已知有11条中华鲟死亡。
   
    这个数字背后,隐藏着令人忧心如焚的残酷事实:从今年1月18日到5月26日,平均每个月就有一尾大型水生保护动物出现在长江口。
   
    按照常规,这些大型、成年的珍稀水生动物应该在5月份才汇集到长江口,专家们对这一反常现象很担心。
   
    今年发现的5尾大型中华鲟,身长都超过3.2米,体重超过200公斤,估算都在20龄以上,处于壮年期,也是生育的最佳时期。
   
    最令人揪心的是:5月26日,在靠近长兴岛处,体重236公斤的一条巨型中华鲟死因不明,外表无明显伤口。6月14日、15日,在石浦发现的两尾中华鲟也是如此,外表无明显受伤痕迹,其中一尾身长3.5米,是迄今在长江口以外发现最大的中华鲟。
   
    它们“伤”在哪里?是自身内伤还是来自外界的他伤?这有待东海水产研究所的专家解剖后才能得知。
   
24小时实施救护和救助
   
    长江不断有中华鲟死亡的消息传来,善良的人们因此提出:“生生”可不可以暂不回归长江,继续寄养在人类的怀抱里?
   
    对此,上海市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副处长刘健解释:首先,“生生”恢复得很好,体重从获救时的202公斤增加到了放流时的235公斤,经专家论证符合要求。其次,人们所提供的救护条件已经不能满足中华鲟继续生存下去的要求——水深要5米,俯冲的冲程要长30米,池子要圆形的,水质需得到稳定控制。
   
    “生生”在跃入江中后,迅速潜游而去,再不露面,让与之朝夕相处的救护人员多少有点惆怅。大家的感情是复杂的。有人对刘健说:“你把它放了,这辈子就再也见不到它了。”然而,“生生”的遗传标志已经留下,只要“生生”存活下来,只要它能生儿育女,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就能辨别出来。
   
    “生生”存活的概率是多少?没有一位专家敢作判断。据悉,保护区已启动预案,告知苏浙沿海渔政部门,随时准备实施救护和救助,抢救热线59436600,24小时开通。
   
【焦点链接】
   
长江禁渔真的能一禁了之吗?
   
    农业部明确要求在全长江流域禁渔。但要做到一禁了之,很难。目前,在长江口还存在刀鲚(刀鱼)、鳗苗、凤鲚(凤尾鱼、烤子鱼)3个专项证。这些捕捞证的发放,还是经过部里同意、市里批准,最后由主管部门授权给各个渔政站办理的。更大的问题是,茫茫长江之上到底有多少张网,谁也不知道。
   
    最令人啼笑皆非的是,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沿线的一些单位,为贪图蝇头小利违规发证,致使大量插网一直插到576平方公里的保护区水域里,给中华鲟带来极大的威胁。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吃黄鱼,六七十年代吃带鱼,七八十年代吃橡皮鱼,再接下去,我们还能吃什么?鲥鱼已经找不到了,刀鱼卖的是天价。带鱼、鲳鱼、梭子蟹价格也居高不下。连过去最普通的花白鲢,也已经很难形成渔汛了。
   
    国际大流通造成一些水产繁荣的假象。现在市场上的中国□鱼已经很少,大多是从美国密西西比河引进的斑点叉□鱼,上海话“□”“□”不分,许多消费者也就误以为自己还在吃□鱼呢。
   
    人类每建一项工程,都是对自然的一次“破坏”。
   
    在长江流域,水工建筑可以说完全占领了岸线,原来中华鲟在洄游时可以沿途休息,如今已经没有了休息和觅食的地方。5月2日死亡的中华鲟经解剖后发现,它的胃里居然是空的。失去了休息的驿站和补充能量的“饭馆”,中华鲟不停地游,直到累死饿死,精神不振,反应迟缓,这是它们被网裹住、撞到船上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外,一些中华鲟被大型施工船的螺旋桨打死,如今年5月2日死亡的中华鲟,在长兴岛附近被切为两段,断口旁边还有一道较浅的切口,只有大型施工船的螺旋桨才有可能将3.26米长的中华鲟一切为二。
   
    中华鲟的遭遇,不仅仅凸现了一种珍稀生物的保护问题,而是长江生态环境的危亡标志。
   
    生活在长江口的中华鲟兼具特有性、唯一性,上海理应担负起保护中华鲟的历史重任。我们期待,576平方公里的上海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尽快建成,让中华鲟在这里获得理想的栖息条件。同时应在崇明及早建立一个具有科研功能、硬件设施完备的保护区,对以中华鲟为代表的水生野生动物进行高效有力的保护。
   
    当然,只有长江水域的大生态环境变好了,中华鲟的生存前景才会真正变得安全美好。
   
【焦点关注】
   
长江口生态环境堪忧
   
    长江口曾是上海最好的水体之一,但随着经济迅猛发展,这里已经成为我国近岸海域污染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长江口及毗邻海域水质普遍受到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的影响,超标严重,最大超标倍数分别为11.1倍和3.1倍。海域水质类别以四类和劣四类海水为主,占79%。局部区域受生活废水影响明显,由于城市生活污水的集中排放,大肠菌群超标较为普遍。从海底采样上来的样品中,1/3没有任何底栖生物,海底“沙漠化”严重。中华鲟也是底栖生物,长江口的底栖生物(饵料)和经济生物锐减,使它难以生存。
   
    据上海市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监测:今年4月22日,全长江流域同步放流中华鲟幼鲟约11万尾。往年同期在长江口保护区水域,能够监测到中华鲟幼鲟200多尾,今年只监测到4尾。

 
新民图表  罗杰;杨建正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