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节约型社会建设面临系统性障碍 五大支撑体系建设为当务之急 |
作者:刘英楠 杨琳 文章来源:科学时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6/20 15:44:53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科学时报2007年6月20日讯 “中国已经进入长期战略资源供需矛盾、大范围生态退化和复合性环境污染的阶段,建设节约型社会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但我国经济目前总体处于粗放的、资源能源密集型的发展阶段,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克服节约型社会建设面临的系统性障碍。” 6月16日,中科院国家科学图书馆主办的创新文化论坛上,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课题组组长王毅和首都高校及社会听众一起,共同探讨“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与建设节约型社会”等问题。报告会上,王毅重申了“‘绿色GDP’尚处理论探索阶段,应采取其他替代性、可操作指标及政策”的主张,提出节约型社会建设的当务之急是建设如下五大支撑体系。 第一,构建资源效率倍增的生产体系。促进绿色制造、服务业、信息化带动等节约型、清洁化的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和开展循环经济示范,鼓励发展环保和生态产业。 第二,构建节约型消费体系。虽然我国人均消费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仍应倡导适度消费理念。从单一的物质消费向减物质化的、功能性的文化的多元消费转变,从注重自然资本密集型消费转向技术、知识、服务密集型消费,推行公共投资的绿色化和绿色采购制度,强化产品的绿色标识与认证,特别是产品节能、节水和环境绩效的论证。 第三,构建节约型城市化模式。发展“紧凑型、组团式”城市群,提高资源规模效益。制订科学的发展规划,充分利用资源,促进“四节”(节能、节水、节地、节材)水平的提升。优先发展城市公交和区域综合交通;建立城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 第四,构建节约型社会的技术保障体系。提升节约型社会的科技研发能力,开发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相关技术、设备、产品、材料及其产业化推广,加大对资源节约、循环经济重大项目、技术开发、产业示范和装备制造的支持和引导,定期公布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最佳实践技术。 第五,构建节约型的制度体系。完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的基本制度,特别是资源定价制度和全成本的污染付费制度;建立节约型社会的统一管理机构和协调机制,减少重复建设;组建综合的生态与环境管理机构,进行垂直管理试点,减少部门间冲突;把资源环境绩效指标列入指令性计划和考核指标;制定国土资源综合开发与节约型社会专项规划。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