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太湖治污三五年本可实现 百亿投入16年却收效甚微 |
作者:陈丽娟 文章来源:国际金融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6/21 15:20:44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863”治水专项成利益相关者“分肥大餐” 无锡市科技局副局长王友根曾向媒体无奈表示,目前太湖的富营养化已呈积重难返之势,要想在很短的时间里彻底治理,目前在国际国内都没有一个成熟的好方法。对此,刘光钊、刘志礼等治污专家却持不同意见,他们不约而同地表示:“倘若单从技术层面,太湖要在三五年内实现治污,绝对有此可能。”刘光钊甚至认为,倘若管理问题得以解决,太湖治理费用只需国家一二期预算投入资金的1/10。 据了解,2002年8月无锡市正式启动国家“863”计划重大治水专项——太湖水污染控制与水体修复技术及示范工程,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水污染科技治理专项,总投资2.1亿元。然而,几年的科研努力,却没有发挥出治理效果。 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崔广柏认为这是由于研究项目无序设置,理论研究严重脱离实际。 刘志礼教授更将矛头直指科技腐败。他表示由于政府科技主管部门拥有太大的资源分配权与项目审批权,操作不透明。 在这种情况下,“863”治水专项成了利益相关者的分肥大餐:少数“内部人”决定着政府应该投资什么项目,项目由谁来主持、参与,项目的进程及最终成果评定也由这些人进行。自己立项、自己招标、自己评标、自己中标、最后还由自己决算、验收。有些本已被其他国家反复研究、确认是完全错误的研究项目,在利益集团的推动下强行开展,却毫无实质进展。而真正有价值、有效果的治水技术,却拿不到科研经费。这不仅造成了大量投资的白白浪费,更耽误了太湖治水工程的有效开展。 针对科技腐败泛滥的问题,刘光钊认为,由于种种管理之弊,真正可以治污的先进技术在太湖治理中却难以得到研究应用。 太湖治水专项上应该建立责罚机制,改革招投标制度,对浪费国家资金、项目完成后达不到设计要求的企业,应予以淘汰。同时,要促进专家的知识更新。 盲目疏浚造成水体生态恶化,不能饮鸩止渴 刘光钊强调,管理问题同样体现在先进治水技术没有得到有效应用上。 他告诉记者,在太湖治污工程中,落后的工艺、落后的管理占据了水务市场的大半个江山,一些部门置新技术不用,重复使用一些落后的工艺,致使太湖治理的效率难以提升,多年治理都是表面功夫。 当问及原因,刘光钊表示一是地方的守旧观念,二是控制治水的个别专家的学霸作风,三是治水专家当中一些人根本没有治理湖泊的实践经验,四是个别领导不能以大局为重,官本位、个人本位的思想作祟。 对于历时16年耗资100亿元的“引长济太”工程以及目前正在进行的“捞藻”应急措施,学者纷纷提出质疑。刘志礼教授更明确表示这些措施治标不治本。 刘志礼指出,目前主要采取的“引江济太”的办法,以尽快促进太湖水体流动,改善太湖水质,此举救急尚可。但由于是“死角”,所以水引得太多可能会导致藻体向南太湖、东太湖扩散。要是一扩散,整个太湖流域都得遭殃。刘光钊亦表示,盲目疏浚会造成水体生态恶化。接下来得从治本入手,不能再饮鸩止渴。 而针对目前应对水危机进行的“捞藻”工作,刘光钊更是痛陈:“放着多年水治理研究实践成功的创新成果不去用,而采用三国诸葛亮川南追敌时采用的古老‘捞藻’技术,在国际治水界都引为笑谈。”太湖治理开展多年未能奏效,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始终采用这些落后技术所致。 作为考察研究过20多个国家水治理的治污专家,刘光钊表示,中国领导对污水治理的关心程度“世无前例”,中国对环保的投入也是“史无前例”,连续两三个“五年计划”共投入了1.2万亿元,但是中国环境污染治理效率之差也同样是“世史都无前例”。 “其实中国已掌握的水处理技术已达国际先进水平,但在太湖乃至全国其他湖泊河流治理中所实际应用的技术水平却落后国际近50年。” 刘光钊认为中国环境污染治理效率之差,难治之症恰在于此。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