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不能忽略水利工程建设中的生态责任 |
作者:郑渝川 文章来源:红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6/22 0:58:31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最近一个多月来,长江各江段已发现五六头死亡江豚。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专家提出警示:由于生存环境持续恶化,近年来长江江豚数量急剧下降,目前仅剩1100头左右,如不加紧抢救保护,江豚可能陷入灭绝境地。专家介绍,酷捕滥捞、水上运输、污染物排放、过度采砂以及水利工程建设等,是让江豚面临灭顶之灾的几大“杀手”。不可忽视的是,大型水利工程建设、水闸和堤坝的修建,会改变水文环境和含沙量,阻断水生生物的洄游通道,影响豚类的食物来源,带来栖息地的演变。(6月21日新华网) 在报道中,专家提出,应加强对长江的环境保护和监测,加强科学研究和保护区建设,从法律层面限制并逐步终止长江渔业活动、规范航运业发展、控制采砂活动、遏制对长江的排污,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宣教活动。这些建议是针对酷捕滥捞、水上运输、污染物排放、过度采砂的现状而提出的,对保护长江水生动植物工作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操作可能,但建议忽略了应对水利工程建设负面影响的内容。 实际上,我国此前进行的水利工程建设实质是“工程水利”,停留在对水能的利用层面,距离环保和可持续的标准相差甚远,还远不是可循环的“资源水利”。一些水利工程特别是大江大河的水利工程,造成严重的泥沙淤积,三门峡水库、埃及阿斯旺大坝正是这方面的典型例子。传统工程意义上的水利工程还对水库水温结构、水质和地震和库区气候造成负面影响。此外容易被忽视的是,水利工程建设改变了天然河流的水文特征和结构,降低了水体流速和自洁能力,打破了水生动植物的生活环境,对生物环境及生物多样性产生影响。 江豚非正常死亡是长江水生环境恶化的一个缩影,水利工程建设则是造成恶化的重要原因。无论再怎么强调相关水利工程的作用和功效,正视现实、分析和处理问题已经刻不容缓,水利工程建设应担负起相应的生态责任。就此,笔者提出三点建议: 首先,长江流域所有已有、在建、规划待建水利工程应统一纳入国家层面的环保统一规划管理范畴,开展全流域水利工程对环境影响的监测分析工作。这项工作的参与者应包括发展改革、环保、水利、农业、渔业部门官员,会同国内外知名环保、水利专家,以及相关NGO组织人士、公众代表。 第二,在完成全流域水利工程对环境影响的监测分析工作后,根据不同水利工程对长江水生环境等方面的影响、相关程度,当事工程建设、管理单位应向国家缴纳水利工程生态费,水利工程生态费用于长江珍稀动植物抢救性保护等范畴。国家有关部门还应调整在建和规划待建工程方案、清除少数对环境严重破坏的已建工程、改建部分对环境有重大影响的已建工程。 第三,推动水利工程建设信息公开,在项目规划、实地勘测、具体论证、施工建设等环节向社会公众公开新型保密科学技术外的所有信息,水利工程投入使用后要加强水生环境监测并全面公开监测信息;应建立水利工程建设方案设计、勘测、审批、建设招投标等环节的终身责任。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