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治沙学者生态试验:禽北上畜南下
作者:王娜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6/26 18:21:38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禽北上”和“畜南下”的思路,或许为困扰国家的草原退化、沙尘暴、食品安全等问题找到一个突破口。   

  “我们必须寻找吃上放心鸡肉的出路。”近日,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员蒋高明提出了在内蒙等生态良好的广阔空间尝试放弃养殖牛羊而改育散养鸡建议。

  “禽北上”和“畜南下”的新思路来源于蒋高明曾负责国家“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中内蒙古正蓝旗浑善达克腹地的试验,那正是离北京最近的沙尘源。

  “多年的试验表明,种树不如保树,种草不如护草。”但是,现实的状况是,畜牧和过度放牧使得沙尘源附近的草场节节后退,沙化土地则步步进逼。考虑到草原牧民的替代生计问题,于是,蒋高明产生了“禽北上,畜南下”的治理沙尘暴、保护草原的想法。

  由此,蒋高明在内蒙、山东分别展开了“禽北上”和“畜南下”的试验。

  试验的结果令他颇为满意。山东省平邑县“畜南下”项目已被写入该县200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内蒙古“禽北上”项目也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重视,今年9月该组织还将就此在锡林浩特和正蓝旗召开国际研讨会。北京、湖南、广东和宁夏等地也向蒋表达了合作意向。

  蒋高明认为,这或许为困挠国家的草原退化、沙尘暴、食品安全问题找到一个突破口。
  
  既重监管又抓源头

  《21世纪》:作为植物生态学家,您是如何从治理沙尘暴转向对禽类养殖安全问题发生兴趣?

  蒋高明:2000年的浑善达克沙比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口增加了4倍,牲畜的数量增加了17倍。因此,减少牲畜压力,释放自然力是当务之急。

  2001年,我们把4万亩严重退化的草场封育起来,结果当年的草长到80-140厘米。到了2003年,滩地草丛最高已达1.85米。这个高生产力一直维持到今年。但是,投资了10万元人工造林阻挡沙尘暴计划却失败了。防护林都死了,变成了牧民的柴火;飞机播的许多种子最终也没有竞争过本地的植物,造成了很大的浪费。

  于是,我们得出结论,在浑善达克这样的沙地,种树不如保树,种草不如护草。而接下来的问题就是要为草原牧民寻找替代生计,即放弃养牛而改育散养鸡。

  当下,活鸡笼养技术已经普及。养殖户将鸡的生长周期由原来的200多天,缩小到不足40天,鸡萎缩在狭小的空间内(每平方米养7-8只),天天吃饲料添加剂,这样的鸡发病率很高。鸡瘟、禽流感、鸡痘、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法氏囊炎等疾病横行。为了预防死鸡,磺胺类药物是和食物一起喂养的,个别地方甚至连禁用药物喹乙醇也在用。

  《21世纪》:您都去了哪些地方做了实地调查?您认为,这些现象是调查地的个性问题,还是整个中国禽类供应的基本现状?

  蒋高明:我曾经在河南、河北、北京、湖南,特别是山东和内蒙古做了深入的调查和暗访。养殖禽类的高药物残留,其根本原因是当前养殖技术本身是违背生物学规律的,由200多天缩短到38-45天,其代价显然是需要大量药物投入和大量死亡。

  另外,养殖户投资搭建了鸡棚或其它设施,出租了土地,他们也着急回收成本,多赚钱。

  这种严重违背生物学的养殖方式已经扩大到了鸭和鹅,后者的出笼时间也是40天左右,基本不让它们活动,甚至养起了旱鸭子和旱鹅,全国上下很多地方都在采取这样“唯利是图”的养殖,其结果是以牺牲国民身体为代价。

  《21世纪》:解决的办法是否可以通过强化鸡肉供应链中的监管环节入手?

  蒋高明:中国养鸡平均每年47亿只,平均每人年需求3.7只。我们必须寻找吃上放心鸡肉的出路。从养鸡场到人们的餐桌,供应链环节非常多,且分散,政府难以完全监控,所以,得从养殖的源头上抓。
  
  “禽北上,畜南下”

  《21世纪》:“畜南下、禽北上”能将生态问题和食品安全问题一并解决?

  蒋高明:2005年4月-10月,我们在浑善达克沙地草地养殖了1.5万只鸡,采用传统办法,不用任何添加剂。这个试验是在我们恢复成功的草地上租牧民的地做的。试验进展顺利,我便提出了恢复草原的新思路“畜南下,禽北上”。

  从动物福利的角度来看,中国这种养禽方式非常容易遭受国际社会指责。禽类需要的大量自由生存空间不仅仅是农家院,更不是在铁丝笼里,而在广阔的草原。

  同时,养鸡对草原根本不形成危害,反而会有效控制草原虫害。因此,今后国民大量需要的真正的“柴鸡”以及“柴鸡蛋”应来自草原的传统牧区。所以,禽类要“北上”。

  另外,我认为恢复草原的潜力是在农田。全国18亿亩农田除生产了约5亿吨粮食外,还生产了7亿多吨的秸秆,秸秆如果全部转化成饲料,将是草原合理利用生物量的22倍。如果我们利用技术将秸秆饲料的利用价值再提高一倍,这样仅秸秆饲料一项就可以满足全国10亿多只标准羊的“口粮”。与草原不同,农区秸秆全部被牛羊吃掉,再通过粪便或沼渣还田,不但不会引起土地肥力下降,反而增加土地肥力。

  因此,今后牲畜的主产区应由内蒙古草原、西藏、新疆、青海等低光合生产的传统牧区进入山东、河南、河北、四川、湖南、湖北等粮食生产大省,即畜要“南下”。

  《21世纪》:您的“畜南下、禽北上”的试验有最新进展吗?

  蒋高明:2007年起,我开始在山东和内蒙古两地同时进行试验。“畜南下”项目是在山东临沂市平邑县进行的,利用微生物“裹包青储”技术处理秸秆,加工成“面包草”,试验了50头肉牛。

  初步试验表明:每12斤秸秆配合15%-20%的精饲料,可以转化成1斤牛肉。该技术如能大范围推广,则可使目前农民种植效益“种两季收一季”提高到“种两季收三至四季”。

  在内蒙古方面继续“禽北上”试验,在正蓝旗巴音胡舒嘎查(村)让牧民养殖了4000只蛋鸡,采取完全散养技术。

  当然,这样一来肉价也会相应提高。笼养鸡的效率是两斤粮食(饲料)换一斤肉,这样的鸡肉是4-5元/斤,但是牺牲了环境安全和食品安全;而自然放养,约6-8斤饲料换一斤肉,这样的鸡肉的价格是18元/斤。山东的试验初步表明,利用空闲林地养鸡的效益可达8000元/亩/年。

  从市场规律来看,一流的生态环境生产一流的食品,一流的食品卖一流的价格,才能从源头杜绝食品污染,像吃内蒙草原的草养大的牛、羊肉价格达到50元/斤,因为这里的生态成本高,消费要形成阶梯化。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