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抓住生态旅游资源优势 盘锦生态旅游产业渐成气候
作者:高刚 刘立杉 刘…  文章来源:北国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8/24 9:20:03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旅游业已成该市第三产业中的支柱,年收入达31亿元,带动10万余人就业,为资源型城市转型提供强劲动力

  辽宁日报消息 滩红苇绿、稻花飘香。首届中国盘锦国际湿地旅游节吸引了近千名国内外游客,他们带着兴奋的心情,纷纷踏上“湿地之旅”精品线路,一览世界面积最大的芦苇滨海湿地壮美秀色。生态旅游产业,在吸引世人目光之际,更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强大的拉动效应。

  盘锦是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试点市。它缘油而建,因油而兴。伴随20余载发展,原油产量进入相对稳产期。在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进程中,盘锦市委、市政府立足实际,站在未来发展的战略高度,从为盘锦人民子孙后代谋福祉出发,科学地确定了发展壮大石化产业、培育发展机械制造业、发展现代服务业等五大接续产业。而今在生态旅游产业上呈现出的阔步前行喜人态势,就是盘锦市在“加快发展旅游业”这一接续产业上的成功作为。

  作为资源型城市,盘锦市在突破油气采掘业单一支撑区域经济格局的转型中,将旅游产业作为带动全市经济发展的接续产业和未来的支柱产业精心培植,并提出“力争10年时间,将盘锦打造成为世界知名湿地生态旅游区”。这一定位是有充分依据的。盘锦是中国北方唯一的国家级生态建设示范区,拥有840平方公里的湿地面积,占区域总面积的1/5强。这里有双台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栖息着以丹顶鹤、黑嘴鸥为代表的253种湿地珍稀鸟类;总面积8万公顷的芦苇湿地植被为世界之最;以翅碱蓬为代表的盐生植物滩涂景观红海滩被誉为“天下奇观”;鼎翔生态旅游区,辽河文化产业园,以张氏祖居等为标志的辽河口历史文化,以油井塔林为特征的辽河油田工业、以有机水稻和百万亩蟹田为特色的辽河平原农业,都是特别能够吸引眼球的旅游资源。

  在生态旅游发展中,盘锦市坚持生态保护与污染防治并重,走出一条在保护中发展旅游业、在发展中保护环境的发展之路。他们高标准编制了《盘锦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及时出台《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决定》等扶持政策,不断优化旅游业发展环境。与此同时,投巨资大手笔实施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旅游产业开发速度。据统计,“十五”期间和“十一五”初期,盘锦市累计投资26.2亿元,用于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接待设施建设。红海滩风景区、鼎翔生态旅游区、鑫安源生态园、辽河绿水湾等12个特色独具的湿地旅游景区接连建成。“湿地之旅”、“蟹文化之旅”、“知青之旅”等精品线路相继推出。两年中,“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世界重要湿地”、“中国最美湿地”、“中国黑嘴鸥之乡”等美誉纷至沓来,落户盘锦。

  几年来,盘锦市抓住生态旅游资源优势,连续打出“红海滩观赏会”、“盘锦湿地旅游节”、“辽河三角洲湿地观鸟月”等湿地旅游牌,吸引了国内外近千万游客的目光。旅游业已成为盘锦第三产业中最具活力和重要的经济增长点。生态旅游产业的日益壮大,强有力地促进了盘锦这座资源型城市的经济结构调整,带动了相关一批产业发展,初步形成了“食、注行、游、购、娱”产业体系。数据显示,2006年盘锦市旅游产业收入达31亿元,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37.8%,一跃成为第三产业中的支柱产业。旅游经济覆盖面的不断扩大,使数量可观的就业岗位“脱颖而出”。截至目前,盘锦市已拥有旅游经营单位62家,旅游业直接安排就业者两万人,间接就业者达10万人。(高刚 刘立杉 刘永安)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