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节水节地节资节能 |
作者:谈琳 罗冰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8/27 2:02:04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紧贴着楼壁的雨水管把楼顶的雨水泻到绿地上,再经过缓坡绿地滤去泥沙,流向中心水景。吞吐着“天水”的尾尾红鱼,在鹅卵石底的水池中欢快地游弋。
这是记者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国际企业大道上看到的景象,开发区水务局的工作人员介绍,蓄雨水作景观养鱼不仅减少了雨季河道的行洪压力,改善了水体环境,而且经济上也很合算,每年可节约自来水1.6万立方米,节约水费开支9.5万元。 节水、节地、节能……不断强化要素的集约化程度。在全国54家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发展与效率评价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名列第二。 让每滴水发挥最大功用 “这是一套加药设备,可以调节回收水的pH值”,中芯国际有关负责人指着仪器给记者介绍,“这是两套过滤器,作用是去除回收水中的杂质和颗粒。一用一备,根据过滤器进出水的压力,定期对过滤器进行反洗。经过这些处理后,咱们第一道清洗的水可以全部回收。” 中芯国际是开发区用水大户。2004年,该企业投资1000万元建设了回收水改善工程,使企业水重复利用率达到了97.9%%,每天可节约自来水350吨,每年可以节约7.15万元人民币。 从2005年开始,开发区140家用水企业均参加了节水单位创建,其中市级单位30家,用水量占开发区企业用水总量的80%%。在此基础上,开发区进一步加强了再生水和雨水利用的审查,将节水型企业(单位)纳入节水审查范围。全区140家用水单位已于今年5月全部完成水量平衡测试工作,建立节水档案。 通过污水处理、雨洪利用等设施建设,全区雨水、污水、自来水、地表水、再生水五水联调,实现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让每滴水发挥出最大的作用。既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又保护了开发区的环境,实现了多赢。开发区先后成为国家国有土地资本运营的试点区、国家工业节水示范园区、国家ISO14000的环保管理体系的示范区。 让闲置土地“见光死” 因为市场原因,某国际大品牌企业二期工程占地2.6公顷,却一直没有开发建设。两年过去了,开发区按照规定要求收回这部分土地。一开始,公司方极力反对。 “几个月的时间,我们无数次和公司方协商。有时候一个星期要跑好几趟,讲政策、讲道理,讲别的项目等着用地的困难……一聊就是几个小时。”回忆起一年前的经历,开发区规划管理局工作人员周波仍面露“痛苦”状。 开发区的诚意与决心最终打动了公司方,土地以协商方式收回,随即出让给了新的入区企业,很快就产生了效益。 近年来,开发区通过这种方式共盘活闲置地块14宗,合计56.9公顷,再通过土地置换或有偿收回,有效地解决了企业因市场变化等外界原因造成的土地未能及时利用的问题。目前,开发区的已征用土地利用率超过90%%。 从2000年开始,开发区国土局定期对区内土地利用效率情况进行评定,制定开发区入区企业(内、外资)投资密度、工业产出、税收指标,并以此指标衡量入区企业的生产、纳税情况,掌握入区企业的土地利用状况。同时,制定区域基准地价,将用地价格与项目投资密度、产出挂钩,以吸引优质企业入区。 “开发区的土地是有限而珍贵的。”自建区以来,北京开发区始终坚持“集约用地、惜土如金”的原则,把用地数量与投资密度、科技含量、土地产出率捆在一起综合考虑,走“滚动开发、成片开发”的路子,建立高效、公正、科学的用地机制,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的利用效率。十多年来,在土地征用、土地开发、土地供应和农民安置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形成了“开发一片、建设一片、收益一片”的良性循环,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为北京市最高,在全国也名列前茅。 让能源“流动”起来 以天然气作为能源发电,同时用发电产生的余热作为周边企业供热和制冷的能源。这样的做法改善了能源结构,充分实现了能源的循环利用。作为北京市重点工程的蓝天协鑫热电冷联产工程已投入使用,目前该企业已达到约30t/h的供热能力,最终规模将到达100t/h。 2005年,北京开发区提出建设“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构想,希望利用循环经济的理念,将开发区建设成为高新技术产业聚集、资源利用合理、产生对环境有影响的废弃物最低的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园区。经过招标最终确定了中国环科院规划的中标单位。目前,已完成了规划大纲的编写工作。 2006年,开发区工业总产值达1650亿元,同比增长43.43%%,占北京市的20.43%%;万元GDP综合能耗为0.149吨标煤,比上年下降了10%%,仅为北京市工业平均水平的20%%,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能源消耗水平呈现出同比降低的趋势。[本报记者谈琳 罗冰]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