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历经5年两届政协跟踪关注 提案力促河水清 |
作者:王明浩 文章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8/31 9:59:00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滹沱河变了。 “真不敢想象,我的一纸提案会起到这么大作用!”石家庄市政协委员王又利亲历变化,感慨万千。 一件民生提案,历经5年,两届政协领导跟踪关注,市委、市政府先后投入14亿元对滹沱河进行综合治理,还了一河清水,成了一段佳话。 “北大门”居然变成了“北大荒” “如果说石家庄是颗瓜,那么,滹沱河则是给瓜输送乳汁的藤。”王又利说。 滹沱河发源于山西繁峙县,东穿太行山脉流入石家庄平山县境内,经鹿泉,穿过石家庄市区北部。在石家庄境内蜿蜒206.6公里,因其地处北部,俗称石家庄的“北大门”。特别是,滹沱河市区段及其南岸是石家庄的一级水源地和一级水源保护区,区域内水开采量占市区地下水总供水量的70%。 对石家庄来说,滹沱河确是不可离弃的“母亲河”。 然而滹沱河历史上又是一条“善决善徙”的多沙河流,“游荡型”的河道经常洪水泛滥。水多是患,水少也是患。从上世纪70年代起,滹沱河常年断流,河道干涸,河滩裸露,植被稀少,生态环境日渐脆弱。近年来,河道内非法采砂、挖砂吸铁猖獗。环保部门的数据显示:沙尘量占石家庄城区总悬浮颗粒物的29%,而滹沱河为扬沙的主要策源地。与水资源匮乏相伴的是污染加剧,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或直接渗漏至地下,成为影响城乡居民饮水安全的一大隐患。此外,区域内还堆放着数百万立方米垃圾,这些未经无害化处理的垃圾,对水源地的生态环境构成严重威胁。 5年前,当人们把目光投向“石家庄的北大门”时,时常发出“真是石家庄的北大荒”的感叹。“石家庄滹沱河段的环境治理,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王又利,这个与水利打了31年交道的“水委员”逢机会就大声疾呼。 从“大会发言”到“焦点提案” 2002年2月,在石家庄市政协九届五次全会上,四大班子领导全部到齐。王又利委员做了题为《对综合整治滹沱河的几点建议》的大会发言。扎实的理论支撑,第一手的调研数据,缜密的论证,入情入理的呼吁,引来阵阵掌声。两位市委副书记批示:这个建议很好,值得认真阅研论证,以利于科学制定整治滹沱河的决策及工作方案。 会后,市政协两位副主席又找到王又利,经过整理,“大会发言”变成了“焦点提案”,正式交到市政府。在这份提案中,多位委员联名建议尽快综合整治滹沱河,科学维持“母亲河”健康生命,并就工作的组织实施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建议:成立专门的机构管理滹沱河。杜绝在河床及河漫滩倒垃圾,对已有的垃圾进行彻底清理;严禁向河道排放污水;清理整顿河道乱采砂现象;在滹沱河南岸种植50―100米高密度防护林带,保护河堤、河床,并防治沙尘对市区的侵袭。 “综合整治滹沱河,不但可改善沿河生态环境,也可解决石家庄面临的‘水危机’,是造福后人,利在千秋的事。”王又利委员恳切地说。石家庄市委、市政府对此提案极为重视,将其定为“重点提案”特别办理,主管农口的副市长包案,市水利局具体负责承办。 随后,这份“焦点提案”又分别在河北省两会上提出来,出现了省、市分别立案,继而,石家庄市水利局召集会议,与王又利座谈,商谈制定滹沱河整治方案和措施。值得一提的是,王又利又提出“生态治河”的理念――由过去单纯强调防洪、灌溉为主的治河,转向“尊重河流”,由人和水的抗争转向彼此依存,从单一的索取转向在开发利用中更注重保护,进而实现人与河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为将提案尽快落到实处,石家庄市对滹沱河生态开发整治进行专题研究,决定用3―5年时间,把滹沱河市区段沿岸建成城市北部防风固沙屏障和绿色生态保护地,还城市周边地区的天然地貌,以拓宽城市发展空间,优化资源配置,改善城市环境质量。2002年7月,“石家庄市滹沱河生态开发整治工程指挥部”宣告成立,市委书记任政委,市长任总指挥。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工程实施。 整治工程从构想到规划,贯穿“生态环保”主线,坚持“祛弊就利、自然和谐、适度开发”原则。委托上海同济大学园林景观系做的《滹沱河石家庄市区段生态开发整治工程总体规划》,多次论证,反复修改,于2003年4月4日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委员视察起到“助推器”作用 8月20日,烈日炎炎。记者赶到滹沱河生态开发整治工程指挥部办公室,庞荣昌主任介绍说,根据《规划》,工程西起南水北调中线,东至京深高速,南、北以石太高速和滹沱河北大堤为界,规划面积53平方公里,占石家庄市总面积的1/4。工程分2期,一期总投资达14.6亿元。“这可是石家庄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城市环境治理工程!” 在“石家庄市滹沱河生态开发整治工程”绿皮书里这样标明:一期建设内容包括:基础设施工程:建1座7万吨污水处理厂,铺设25公里污水管道,使区域污水有序排放、集中处理。完善区域道路、给排水系统;生态防洪工程:新建滹沱河南堤,加固右导流堤,使其防洪能力达到100年一遇。将赵陵铺跌水至滹沱河入口河道最大拓宽至200米,两岸按50年一遇标准筑堤。整治太平河,依托河道建滨水景观线,营造人工湿地;防护林工程。 3个寒暑交替,滹沱河及其沿岸生态环境脱胎换骨:采砂、挖砂吸铁现象不见踪影,垃圾消失,太平河行洪能力大幅提高,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水源地生态恢复,因受污染关闭的自来水井恢复供水。太平河整治工程的蓄水及两岸绿化带的形成,构成石家庄北部郊野风光带。记者看到,这里凉亭、码头、游船一应俱全,市民或垂钓、或放风筝,优哉游哉。鸟类频繁光顾、栖息。 展望未来,庞荣昌对滹沱河信心十足,适度开发休闲旅游项目,可拉动经济快速增长;搞好生态开发,可提高市民生活质量;配合南水北调,在市区西北建成水源保护区,可维护好城市水命脉。通过大面积植树种草,可增加空气湿度,减少扬沙,使天更蓝、水更清、气更爽、景更美。 “一纸提案救活一条大河”,对于整治滹沱河,石家庄市政协提案委员会主任陈克俭颇多感慨,几年来,市政府多次邀请政协委员实地察看,深入征询意见,九届、十届政协领导给予极大关注,多次组织视察,对提案落实起了“助推器”的作用。“政协委员关注民生,深入调研,所提提案货真价实,击中了社会上绷得最紧的那根弦,引起政府高度重视,问题解决了,老百姓满意了,政协委员的心里也塌实了。”王又利如是说。 (本文照片均由本报记者王明浩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