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节能要有群众观点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解放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9/7 7:43:52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高温渐渐远离,在对今夏空调市场盘点之后,有媒体发现:节能程度越高的空调反而越卖不动。

  现在家电大卖场内销售的空调都贴有“中国能效标识”,1级-5级五个级别的标识可以让普通消费者明确知晓产品的节能水平,1级的能效比最高,5级相对最低,是空调进入市场的“门槛”。“如果以每天卖出100台空调计算,起码有80台是最不节能的5级;能效从4级到1级的只有20台左右。”最不节能的型号比较好卖,最节能空调卖得最差。

  这算怪现象吗?算笔账就知道。某品牌一款能效5级的2匹空调价格为3960元,而另一款能效为1级的2匹空调价格为8959元,差价近5000元。以每户每月使用空调消耗电费200元、1级与5级40%的能耗差计算,使用1级能效的空调比5级的每月可节省80元电费,以每年使用空调3个月计算,3、4年才能省下约千元的电费,那时候空调还能使用或者还在使用还未可知。一般情况下,同一品牌、相同功率、相同功能的空调,能效1级和5级的价格相差在1倍左右,而匹数越高,不同能级之间的差价越大。因此,很容易理解,为什么消费者不买1级能效的账。

  消费者这笔账算得没错,厂商应该意识到,节能也要有群众观点,节能要让消费者真正得益,才能推而广之。否则,消费者不把节能空调搬回家使用,产品的节能效果再好也是零。从这个意义上讲,不省钱的产品就不能称之为节能产品。

  也存在这样的可能,笔者大胆揣测,厂家未必不会算消费者的这笔账,但在商言商,在利益最大化的驱动下,厂家很自然会打着“节能环保”新概念的旗号抬高身价,普通产品不容易添上太多的“附加值”,而新概念则相对容易些。如若真是这样的话,市场反馈已经给厂商上了最好的一课,节能不应该是厂家追求短期利润最大化的新武器,而应被看作是企业谋求长远发展的唯一途径。

  这一现象也提醒我们思考,节能这笔账到底应该怎么算?现在全社会都在提倡节能,但事实上,落实到我们的日常生活还存在很多误区,比如,不应该只片面考虑使用过程中产品可否省电,如果为了生产这一所谓节能产品要消耗更多的资源,那它就绝对不是节能产品。我们提倡的节能应该是提高能效、减少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同时减少对环境的危害,全过程节能算总账才是真正科学的节能观。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