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建设领域要当循环经济的“排头兵”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深圳特区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9/12 4:52:04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建设领域要当循环经济的“排头兵” 昨天,市建设局局长李荣强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市建设局是全市主管工程建设的政府组成部门,代表市政府行使建设行政管理职能,市建设局将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总体部署,把循环经济和改革创新作为发展模式真转真变的“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在节能减排打造绿色建筑之都方面推出有力举措,为我市的建筑业和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模式。 以建筑节能为突破口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建设领域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主战场。建设活动是人类对自然资源和环境影响最大的活动之一。一般来说,建设活动使用了人类所使用的自然资源总量的40%,能源总量的40%,而造成的建筑垃圾也占人类所产生的垃圾总量的40%。 李荣强表示,深圳经过二十多年的高速发展,城市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创造了“一夜城”的奇迹,为深圳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城市建设也日益面临“四个难以为继”的瓶颈性制约,节能减排任务非常艰巨。 为此,2006年初市建设局提出了建设事业发展的新目标,就是“建设支柱产业,打造建筑之都”。建设支柱产业,就是要将建筑业做强做大,力争使之成为我市的第五大支柱产业;打造建筑之都,就是要将城市做美建优,把深圳打造成中国的建筑之都。 在明确了奋斗目标以后,如何选择发展模式是一个关键问题。市建设局明确地将循环经济和自主创新作为建筑业和城市建设发展模式真转真变的“车之两轮”、“鸟之双翼”,提出建设领域要争当循环经济的“排头兵”,打造建筑之都首先要打造绿色建筑之都;建筑业要切实转变增长模式,依靠科技创新,实现从传统粗放型向智力密集型转变。 首先,以建筑节能为突破口,推动建设领域循环经济发展。据统计,深圳市全年用于建筑建造过程中的钢材约128万吨、混凝土1580万立方米、水泥745万吨。而在使用过程中,建筑能耗已占全市总能耗的30%左右,建筑用电总负荷占全市用电总负荷的43%以上,并且还有不断增大的趋势,建筑能耗已成为我市能源消耗增长的最主要原因。从1992年到2005年12月,全市新型墙材的使用量占墙体面积比例由3%上升到90%,累计使用新墙材82.6亿标砖,累计节约土地1.36万亩,节约能源折合51万吨标准煤,利用工业废料115万吨。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不断降低能源消耗,是深圳市建筑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一个重要方面,发展建设系统循环经济是实现“建设支柱产业、打造建筑之都”总体目标的必然要求。到2020年底,如果新建建筑全部执行节能标准(按每年平均新增700万平方米估算),30%既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则平均每年大约节省用电16.3亿千瓦时,折合标准煤69.6万吨;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185.23344万吨、二氧化硫4273吨、二氧化氮6250吨、烟尘1726吨、煤渣22.828万吨;每年减少城市电力负荷增幅18.86万千瓦,每年节省电力投资15亿元人民币。由此可见,建设系统是耗能大户,也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大户,建设领域发展循环经济的任务异常艰巨但又大有可为,建设系统循环经济发展如何,直接关系到全市循环经济的发展,关系到我市经济增长方式真转真变,关系到“建设支柱产业,打造建筑之都”战略目标的实现。 争当循环经济“排头兵”打造绿色建筑之都 为此,市建设局提出要争当循环经济的“排头兵”,打造建筑之都首先要打造绿色建筑之都,并在全市各政府部门中率先召开发展循环经济工作会议,发布建设领域推进循环经济发展“1+14”文件,明确要以建筑节能和太阳能利用为突破口,着重抓好发展循环经济“七项工作”、建立“八大体系”、建设“九个产业基地”、拓展“十大领域”。 2006年7月,深圳市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了《深圳经济特区建筑节能条例》。这是我国首部建筑节能法规,也是《深圳市循环经济促进条例》发布后的首部配套法规。条例对新建建筑节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建筑物用能管理以及可再生能源应用均做出了具体规定。条例最大的亮点是确立了建筑节能专项验收制度、12层以下居住建筑必须安装太阳能热水系统、1万平方米以上公共建筑必须安装空调余热回收装置等全国首创的制度。条例还设立了建筑节能专项资金,支持建筑节能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及产品研发、示范工程应用等工作,同时设立了建筑节能施工图设计文件抽查、能耗标识、用冷计量计价、用电定额、超定额征收附加费等多项全新制度,对民用建筑工程规划、设计、施工许可、质量监督、竣工验收、运行维护等进行全过程监管,使深圳的建筑节能工作有法可依。 对此,市建设局认真贯彻《深圳经济特区建筑节能条例》,对新建和既有建筑实施节能全过程监管。加大对建筑节能、循环经济的资金扶持力度,2006年从墙改保证金中拨出887万元扶持六区和有关单位开展建筑节能、绿色建筑工作,有力推动了全市建筑循环经济的发展。同时,市建设局加大了科技创新力度,2006年出台了《深圳市建设工程新技术推广应用管理办法》,实行建设工程新技术认证制度和新技术示范工程制度,并对应用新技术的工程从招标投标、预选承包商管理等方面给予政策奖励,促进建设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在工程建设中的推广应用。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推进节能减排示范项目 在节能减排示范项目推进过程中,市政府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在建筑节能技术的试验和推广上加大投入,同时在政府出资建设的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项目率先进行建筑节能新技术应用。目前全市共有24个项目列入全市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示范工程计划,总建筑面积达300多万平方米,总投资额近一百个亿,其中有5个项目入选国家级可再生能源应用示范项目,占全国同批入选项目数的20%。全市在建的两个经济适用房项目侨香村、深云村已确定为“四节一环保”(节能、节水、节地、节材、环境保护)的示范工程。此外,还有37个项目被授予市级循环经济示范项目和园区,初步形成了发展绿色建筑和循环经济的先导效应。2006年和2007年,市建设局两次参加国际绿色建筑博览会,受到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建设部部长汪光焘、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等领导高度评价,认为深圳不仅参展团组织得好,而且带来的产品和技术有特色。 “未来,市建设局将采取一系列措施,强力推进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减排,促进建设领域循环经济发展,努力将我市建设成为绿色建筑之都。”李荣强透露,这些措施包括:认真贯彻落实《深圳经济特区建筑节能条例》,进一步完善条例的配套规定;切实落实新建建筑节能全过程监管,重点抓好节能设计与审查、节能抽复查、节能施工监督及节能竣工验收等关键环节,确保节能标准;做好可再生能源示范城市和5项国家级、21项市级示范项目的后续工作,积极申报18个国家级可再生能源示范项目;积极申报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管理示范城市,开展政府办公建筑及大型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工作,重点加强如能耗统计、能源审计和节能改造;继续加强新型墙体材料应用的监管,加强商品砂浆研究和推广力度;积极开展建筑垃圾综合利用试点,从设计源头优化方案,加强施工过程监管,削减废弃物产生量,降低建筑材料消耗量,最大限度提高废弃物资源利用率;加强建设行业标准化工作的领导和工作力度等。 真情感言 □五年来,市建设局将循环经济和改革创新作为发展模式真转真变的“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在节能减排打造绿色建筑之都方面推出有力举措,为我市的建筑业和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模式。 □建设支柱产业,就是要将建筑业做强做大;打造建筑之都,就是要将城市做美建优,把深圳打造成中国的建筑之都。 □市建设局将采取一系列措施,强力推进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减排,促进建设领域循环经济发展,努力将我市建设成为绿色建筑之都。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