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山东渔村的十年兴衰:污染与过度捕捞使渔民上岸
作者:杨继斌、浦峰  文章来源:新京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9/14 10:57:30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母亲河成祸源

上游排放废水后,近海大量鱼虾死亡。同时,增加了捕捞先进技术,海里船多得已找不到下网的地方。

在村民们看来,水沟村灾难的源头是因为漳卫新河变了。

在回忆里,是漳卫新河给了水沟村一切。“20年前,站在河边扔一块石头,都能砸到鱼。”58岁的张金刚说。

但是,从1997年开始,漳卫新河开始变脸,有时赤色,有时黑色。

据无棣县环境监测站的数据显示,2000年9月至2001年4月,共有来自上游的三亿立方超标排放的废水,通过漳卫新河,排入了渤海,造成无棣县境内及近海区域鱼、虾、蟹和幼鱼苗的大量死亡,50%以上的渔船无法正常作业。

“当时村里臭得没法住人。”张金刚说。

也就是从那时开始,近海的渔业资源开始减少。

当近海的渔业枯竭后,渔民们被迫把原来的小船换成大船,———1999年开始,水沟村出现了小船换大船的潮流———到远洋寻求资源。

“而小船换大船,在配齐所有渔具之后,往往需要40多万。一旦大船仍然捕捞不到水产品,便只有破产一个解决途径等待着他们。”埕口镇政府的一名刘姓官员说。

而渔业资源匮乏的另一个原因则是因为过度捕捞。

水沟村的村支书信连海是一个老渔民:“1988年以前,都采用的是原始的钉桩捕捞法,后来技术更新,改成了移动捕捞,渤海湾的船越来越多、越来越大,到最后船都找不到下网的地方了。水沟村曾和辽宁、河北的渔民发生过多次纠纷。”

渤海古称沧海。沧海一粟,就是形容渤海之广大,人之微小。可是如今的沧海却被人们用渔船和渔网填满了。“海里的船多得就像饺子一样。用的网都能挂在窗户上当纱窗了。”信连海说,现在水沟村的渔船上基本都装了雷达、卫星导航、声呐探鱼等设备。

但是,尽管船越来越大、设备越来越先进,但是捕捞到的产品总量却并没有增加。

无棣县海洋资源管理局副局长刘玉良佐证了这一事实:“从全县的角度看,海洋捕捞业这几年一直是零增长。”

事实上,船走得越远,水沟村的捕捞成本就越高。“柴油的价格在过去的10年里翻了一番,但是,虾皮的价格却并没有跟上。”

何去何从

渔民弃船后无事可干,又无耕地可种,除了外出打工,没有别的出路。

6年前,郭凤娥曾希望儿子信洪亮能成为一个渔民。“他爸爸把他带到船上,才干了一天,就哭喊着要下船,说‘你再让我出海,我就从船上跳下去’。现在的小青年,都已经不愿意再出海了。”

就谋生而言,村里20岁左右的年轻人有更多的选择。他们宁愿去旁边鲁北盐场拿一个月800元钱的工资,安逸,也安全得多。

但是,40岁的付金成在重新就业上遇到了麻烦。2003年,他贷款9万元换了一条140马力的大船,仅运转了两年就宣布破产。随后,他到村里其他人的船上打工。“但是去年的工资到现在还没有拿到。”

今年2月份,付金成第一次走出水沟村。“在塘沽呆了两个月,我除了打鱼,什么都不会。”于是两个月后,他又回到了村里。

“很羡慕农民啊,至少,他们还有耕地可以保证生计。”付金成说。

从去年开始,村里一些无所事事的妇女开始尝试养殖兔子,但是并不顺利。

2005年,魏金凤在家养了100多只兔子:“当时听说赚钱,但是今年6月卖了60只,当时饲料花了1500元,但是兔子却只卖了1090元。”

而更多的渔民将加入弃船的行列。陈强,是水沟村截至目前的最后一个弃船者,今年6月份休渔期来临之前他卖掉了自己的船,此后一直无所事事:“我敢打赌,剩下的二十多条船会在年底垮掉一半,我问过他们。”

无棣县海洋资源管理局副局长刘玉良对记者说,从2004年开始,无棣县开始对所辖4个渔村的1500名失业渔民进行技能转业培训,并通过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县工会、县妇联等机构对外联系就业机会。

“我们县有76.48万亩的海水养殖面积,这些失业的渔民可以到拥有这些养殖面积的正海科技有限公司承包海水养殖面积,或者学习新的谋生技能。”刘玉良说。

9月6日中午,烈日下,水沟村的妇女仍在晒场上寻求她们明天的生计。一个好消息是,她们的背后50米外将会有一个较大规模的船厂,在今年10月竣工并投入使用。

“这将会给水沟村提供一定数量的就业机会。”信连海说。(记者 杨继斌、浦峰)

上一页  [1] [2]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