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生态泰州彰显魅力 |
作者:张敏 韩静 文章来源:泰州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9/22 6:28:29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近年来,我市以“改善环境,提升形象”为宗旨,以“五城同创”为载体,开展了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建设。如今,我市已成为省级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国家双拥模范城市。 一个常读常新、越品越美的“生态泰州”正展现在世人面前。泰州,正努力凭借“五城同创”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打造天蓝水绿环境美、百姓安居乐业、经济飞速发展的宜居城市。 全民参与创建 “创建是大家的事,我们都要关心和出力。”我市开展“五城同创”工作以来,街头常有市民这样说。 2003年底,结合“五城同创”,市委、市政府提出“一年添新景,二年出形象,三年大变样”的城市建设新目标,确立了“以文为根,以水为魂,以绿为神,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和“不求最大,但求最优”的发展思路,自觉将创建工作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全过程,着力加强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在改善环境质量、打造城市特色魅力上下功夫。 目标确定后,市政府组织制定、实施各项创建工作总体规划和多项分规划,分别成立了市创卫指挥部、创模指挥部和办公室等,全面部署创建工作,并与各单位签订创建目标责任状。 环保部门向全社会发放创模手册几十万册,组织环保进工厂、进学校、进农村、进社区。全市大力开展绿色社区创建活动。66名环保联络员在社区留有联系电话,随时接待市民环保投诉,他们还经常进社区宣传环保知识。全市中小学校竞相开展环境教育。目前,全市“绿色学校”已近200所,其中农村“绿色学校”近百所。 市有关部门多次开展的公众对城市环境满意率问卷调查显示,群众对环境状况满意率均达90%以上。 环境整治出形象 创建工作开展以来,根据建设现代化滨江城市的定位、营造最佳人居环境的思路,市委、市政府精心打造城区生态系统,实施了一系列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市第一污水处理厂、滨江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和开发区高新技术园区污水处理厂先后建成,日处理污水能力达6.5万吨。总投资过亿元的老城区污水管网工程2005年9月全线贯通,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上升到74.5%。 被列为2004年和2005年泰州市“十大重点工程”的罡杨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总投资过亿元,日处理600吨城市生活垃圾。该垃圾场的建成使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以上,可满足城市未来50多年的发展需要。 环保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近3年来,通过环保审批否决了300多个建设项目,对563个工业企业限期治污,取缔“十五小”企业339个。目前,市区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10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在95%以上。市区烟尘控制区建设通过省环委会考核,覆盖率达93.3%。市区空气质量持续好转,2006年良好以上天数比例达85.7%。 市环保部门对1000多个噪声源监测结果表明,市区环境噪声平均值54.6分贝,达到功能区要求。 目前,泰州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数位居全省第一,环境质量综合考核指标提前达到江苏省小康社会指标要求。 市民得到更多实惠 “创建工作,说到底是民生问题,要让市民在这一活动中得到更多实惠。”市委书记朱龙生不止一次这样强调。 创卫带来的实惠,住在后街背巷的市民感受最真切。“巷道原来高低不平,沿河、沿路垃圾随处可见。”家住扬桥口附近的黄亚平说,他没想到政府下这么大的决心改造老城区。现在,他们居住的地方彩板砖一直铺到家门口,窨井、垃圾箱、厕所配备齐全。 近年来,市政府投资2500多万元改造后街背巷。现在,主城区657条街巷基本实现全天候保洁、无缝隙覆盖。 环境好了,给百姓带来实惠的同时,也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生活习惯。在新仓街,一位正在打扫垃圾房的环卫工人说,过去这条巷道内居民随意倾倒垃圾的现象比较严重,街巷改造后,居民们都自觉地将垃圾倒入垃圾箱。 环境整治监督执法的背后,是充满人性化的服务。市区“五小”行业从业人员多为下岗职工,经济基础薄弱,缺乏必要的卫生设施。有关部门自行设计制造出餐具保洁柜、公共场所专用电子消毒柜,对市区特别困难的小餐饮和小公共场所单位实施免费发放。2005年以来,用于“五小”行业的投入超过200万元。[本报记者 张敏 实习生 韩静]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