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苏州政协举办长三角发展论坛:保护我们的母亲湖 |
作者:冯瑞渡 文章来源:人民政协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9/27 11:39:52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太湖是我国五大内陆湖之一。如果说长江三角洲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块风水宝地的话,那么,太湖就是镶嵌在这块宝地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是长三角新陈代谢、吐故纳新并为之永葆活力提供不尽源泉的母亲湖。但是,随着工业化、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太湖水体以及周边环境也在趋于恶化,面临着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表现在: (一)水体污染、水环境恶化的趋势未能得到根本扭转。太湖及其流域水体的污染问题由来已久,并已经引起了上层的高度关注。据国务院批复发布的《太湖水污染防治“九五”计划及2010年规划》提供的权威检测数据,从20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末,太湖水质下降了一个等级,即平均由原来的Ⅱ类水为主演变到以Ⅲ类水为主;水体营养状态上升了两个等级,即由20世纪80年代初以中一中富营养为主,上升为以富营养化为主。这些数据表明,作为长三角“母亲湖”的太湖,其水体污染程度和污染速度已相当严重,如果不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治理,母亲湖将昔日不再。 (二)人口增长过快,资源开发过度。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工业化、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太湖流域的人口呈现加速增长的势头。目前仅苏州市的外来人口即达500万以上(2006年年底苏州的户籍人口为610万)。人口的大量增加和过快增长,使这一地区的人地之间、人水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三)沼泽湿地减少,生态环境日趋恶化。湖泊湿地是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态系统的过渡地带,具有很强的生态过滤功能,对于保护湖泊生态环境和湖泊生物多样性等具有重要作用。太湖流域原有极其丰富的湿地资源,仅苏州市域范围内千亩以上的湖泊就有87个。但是由于人口密集的压力,太湖流域环湖湿地被大面积开垦,水生植物资源被过度开发利用,破坏了环湖环境和湿地植被,导致湖泊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稳定性降低、湖泊自净能力减弱和生态景观的退化。 原因透析太湖生态环境出现的这些问题,既有历史的因素,也有现实的原因;既有大环境的影响,也有我们自身的问题。从大环境上看,上游来水必将减少,海平面的上升、气候的变暖也对水资源产生重要影响;就我们自身来看,污染源的大量存在、管理体制的混乱、治理工作的滞后无疑是其中最为主要的原因。 (一)污染源大量存在,污水处理能力严重不足。目前太湖周围共有70多条河道流入太湖,每年向太湖排入的废水大大超过了太湖的自净力和承受力。 (二)管理体制不顺,地方政府各自为政。从一定程度上讲,太湖生态环境方面所出现的问题,固然有技术层面的问题,但主要还是机制方面的问题。太湖流域分属江苏、浙江、上海、安徽三省一市,太湖水面则涉及苏州、无锡、常州、湖州等市。这种行政隶属上的分割局面,导致太湖的治理与保护在协调统一方面不够顺畅。 (三)河道水系遭到破坏,太湖底泥长期得不到清淤。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由于农村经营体制的转换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河道填埋、淤积的问题越来越严重。不少地方为了发展经济,成片开发土地,许多河道被填为平地。特别是由于行政区划的分割,有的河道水系之间难以沟通,造成水流不畅,影响水体的流动和水质的净化。太湖底泥疏浚是改善太湖水质的基础性工程之一。但是,由于太湖底泥分布广、储量多、投资大、见效慢,这项工作虽局部地区已经启动,但进展很慢。如果太湖底泥长期得不到清理,太湖水质恶化、水流不畅、蓄洪调洪能力下降等问题仍然无法彻底解决。 (四)经济结构不够合理,可持续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太湖流域历来为经济发达地区,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还获得了“世界制造工厂”的美誉,推动地区GDP大幅度攀升。然而,在“世界制造工厂”的背后,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大量出现、产业结构的高度趋同、人口的急剧增加和资源的日益枯竭。这种状况如果不能得到根本改变,太湖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就将面临严峻挑战,生态环境的优化也只能是空中楼阁。 路径选择解决太湖流域生态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必须从观念入手,关键在重构机制,重点是切实树立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提高认识,科学规划,区域合作,综合治理。 (一)提高认识,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和条件。我们要从人与自然相协调、经济与环境相一致的高度,充分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全社会形成人人爱护环境的全民意识。尤其太湖流域的地方党委和政府,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切实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的经费投入。要进一步加强对城乡居民的教育,改变不良的生产生活方式,减少日常生产生活对生态环境带来的不良影响。 (二)科学规划,坚持依法保护环境。太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区域性和流域性的重大课题,必须从整个区域的高度做好整体规划。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以往的规划都是按行政区划各自制定的,从各地区本身来看,也许是科学合理的,但从整个区域和流域的角度看,则未必科学。因此,当务之急是环太湖地区的五个城市能够联手制定一个统一的环太湖发展规划。在制定完善规划的同时,要建立地方政府联席会议制度,搭建政府间的合作平台,确保规划得到真正落实。 (三)调整结构,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实现根本转变。产业层次过低、产业同构率过高,是环太湖地区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也是这一地区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的最为主要的原因。环太湖地区的地方政府,应当联手制定统一的产业导向政策,深化产业结构调整,推进技术创新,将农业、工业和城市发展真正纳入生态化轨道。 (四)理顺体制,建立科学的环境保护机制。如何打破行政壁垒,建立一个统一高效的保护环境的机制,是解决环太湖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在上届年会上,有学者提出了设立“太湖国家公园”的设想,我觉得很有道理。在环太湖划出一定范围,设立“太湖国家公园”,由国家设立专门的机构进行严格管理,以保护太湖地区动植物的丰富性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不失为保护太湖的最佳选择。当然,这只是一种构想,需要各位专家积极向国家呼吁。在这一设想没有实现的前提下,可以赋予太湖管理局以更大的权限,理顺太湖水利、渔业、治理等方面的管理权限,形成“一龙治水”的局面。 本届论坛开幕式由苏州市政协主席冯瑞渡(右二)主持,中共苏州市委书记王荣(右三)出席并讲话。(冯瑞渡)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