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聚焦治沙路上洒青春 染绿沙漠的宁夏人 | ||||||||
作者:郭长江许新霞杨… 文章来源:中国广播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10/4 23:20:46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
||||||||
据第三次全国荒漠化沙化监测结果显示,地处毛乌素沙地和腾格里沙漠等诸多沙漠包围圈中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已累计治理沙化土地46.7万公顷,沙化面积由上世纪70年代的165万公顷减少到118.3万公顷。1994到2004年10年间土地沙化面积减少5.3万公顷,减幅为4.3%。其中,流动沙地和半固定沙地分别减少37.9%和59.7%,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治理速度大于扩展速度的历史性转变。 记者从宁夏回族自治区林业勘察院总工程师娄晓钦提供的卫星遥感图上明显地看到,毛乌素等三片沙带在图上很大一部分都呈现出绿色。曾经南移逼近城市很近的腾格里沙漠现在也距离城市越来越远。
1958年8月1号,连通包头、兰州两大工业城市,对我国运输和工业发挥重要作用的连接西北与华北的主要铁路干线——包兰铁路正式全线通车,建设者们在欢欣鼓舞的同时,也开始为铁路多达十多次穿越腾格里沙漠而担忧。腾格里沙漠是我国第四大沙漠,尤其是包兰铁路宁夏自治区中卫至甘塘段的55公里,穿越的正好是腾格里沙漠的东南前沿,沙丘高大、流动性强、危害严重,曾被古人称为“魔鬼的城堡”。 风助沙势、蚕食路基、压埋铁路,这样的先例在国际、国内铁路史上并不鲜见。保障包兰铁路的畅通无阻成为摆在科研单位和当地百姓面前“难啃的骨头”。 我国荒漠化研究专家,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沙坡头沙漠试验研究站站长李新荣说,铁路在流沙中经过当时是没有先例的,科学家做了无数次的实验,首先想到要把沙面的物理环境固定住,最后借鉴国外的一些经验,和我们自己的一些原创性的思路,才确定了一米乘以一米的草方格沙障为最佳的方案,然后再在方格里面种植旱生的灌木。从科学的角度讲,比较复合干旱区生态恢复学的原理。
以科学为积淀的沙坡头治沙成为中外治沙史上的奇迹;亚洲、非洲等世界上近百个国家的治沙部门专程来宁夏取经考察;它的治沙体系也因此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与航天等高科技技术并列载入我国科技的史册。 仅有科技的支撑是远远不够的,关键还要有相应的配套生态政策做保证,才能使科技的力量如虎添翼。宁夏自治区唯一的牧业县——盐池县地处毛乌素沙漠的包围圈中。然而,“信天游”的放牧生活并没有给当地带来“风吹草地现牛羊”的美景。反而经常造成沙埋房屋、人畜无法生存的悲剧。沙子越大、草场越少、羊只的饲养量却不断增加,形成了恶性循环。 高沙窝镇,仅从名字就能感觉到这里深陷沙中的无奈。67岁的高沙窝镇二步坑村农民左文珠指着自家屋前告诉记者,过去起风时,这里的沙子就象淌水一样漫天遍地。每年春天,庄稼种到地里全都被打死了,稀稀拉拉的草场经不住羊吃蹄子刨,已经几乎裸露了。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风吹沙子跑,沙丘比房高。”这是几年前在当地老百姓中流传的“顺口溜”,也是老百姓生活状况的真实写照。 面对风沙的无情盘剥,继2000年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实施,2003年5月1号起,宁夏自治区率先在全国又实行了以省为单位全境的封育禁牧。结束了单纯以植树造林来治理沙漠却收效甚微的历史,科学地提出以草原的自然修复来遏制、解决因草原超载放牧所造成的土地沙化问题,全面改善草原生态环境,促进草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的持续增收。这项政策的实施,仅盐池县就有700多万亩沙化草原植被得到了恢复。 宁夏自治区林业局党组书记王德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近年来,宁夏在加强防沙治沙工作的同时,非常注重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治沙工作,不是单纯地为了治沙而治沙,而是严格按照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方向部署安排我们的具体工作。也就是以人、沙、生态的和谐相处指导宁夏的防沙治沙工作。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