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探秘可可西里:我们第三次出征 |
作者:陈瑜罗晖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10/11 2:56:25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10月9日,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一楼试验室。
一个个专用科考箱、专用设备已准备完毕。它们将在15日内伴随科考队成员一起第三次出征可可西里,为期3年的可可西里科考探秘活动到时候也将随之划上圆满的句号。 2005年科考出发前,我国可可西里科考队首席科学家丁林就指出,目前对藏南的研究比较多,对藏北的研究少,而要加强对藏北的研究,就必须真正做到“站在高原上,研究高原”。他说:“青藏高原研究中有些问题只有到可可西里才能寻找答案。”这就有了当年“进军”可可西里的设想。 今年的科考内容与往年相比,有何不同?通过3次科考,哪些问题在可可西里能够找到答案?答案是否与设想一致,是否让人满意?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科考路线———西部是考察重点 “今年的科考路线与往年完全不一样。” 在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里,丁林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这就好比切西瓜,第一刀从中间切开看看是什么瓤,然后再从左右细切。” 丁林所说的“第一刀”是指2005年从南往北贯穿可可西里的科考。“第二刀”是在2006年,丁林带领的科考队由北向南,在可可西里的东部划了一条曲线。 “这次我们将在其西部绘出另外一条曲线,3年考察的路线组成了‘水’形字样。” 此次考察路线最长 “此次科考也是历次科考中路线最长、难度最大的一次。可可西里西部地区是极度干旱地区,湖泊比较少,基本上都是无人区。”丁林介绍,今年科考将重点围绕藏北10万平方公里的地震波异常区展开,研究青藏高原陆内俯冲与造山作用、青藏高原的抬升历史和藏北巨大异常波速区深部物质的组成和性质。 科考队一开始就要经过木孜塔格地区,木孜塔格是车尔臣河的源头。通过观察研究木孜塔格近几年冰川的变化情况,能对未来几年的变化情况有所预测。 ———科考目的———找出世界屋脊的“脊柱” “在科考以前,可可西里在我眼中就是生命禁区。然而通过两年的科考,基本上证实了我的最初设想。” 2003年,丁林大胆提出研究设想:在青藏高原内部发育着一个2500公里长,相对高差1000米、宽度约100公里的亚洲大陆分水岭,以北为太平洋水系,以南为印度洋水系,是高原上的重要气候分界线。该分水岭所形成的造山带类似于喜马拉雅造山带。 要形成中央造山带需符合三个条件,首先应为高地形,这从地图上就能看出,第二需岩石有强烈变形,第三需要有同变形期的大规模岩浆活动与变质作用。后两者必须到实地考察。在对可可西里中部、东部考察完成后,按照设想,此次对西部的科考将证实中央山脉是一个连续的、大规模的造山带。“如果说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的话,这一中央造山带就是它的脊柱。” 而这一认识也引起了国际上的广泛关注。2005年,当丁林在德国图宾根的一个研讨会上介绍第一次科考成果时,国外专家就感叹:“你们中国科学家很幸福,到现在还有这么大的地理发现。” 丁林告诉记者,对中央造山带的研究,在2005年科考中取得了一些初步证据,去年则基本印证了这一想法,并在国际权威杂志上发表了相关论文。今年将通过对可可西里西部地区的考察,进一步寻找证据。 可能发现新的矿产区 “如果能证实这是一个连续的造山带,接下来可研究的问题就很多。”丁林表示,造山带是青藏高原的气候界线是显而易见的。同时,可可西里也可能是一个潜在的大型矿集带。在造山带南北侧新生代盆地沉积完全不一样。南边多产褐煤、油页岩,以北的可可西里、柴达木等地,则是我国最重要的盐、石膏、钾盐产区。 造山带向东延伸至横断山,横断山是我国重要的成矿带。此次考察也将探索这一地区铜、铅、锌、金矿床成矿潜力和分布规律。 ———科考成果———放牧是藏羚羊保护最大危险2005年,当科考队到达北部阿尔金地区后,发现了被盗的藏羚羊的羊头,还有被剥下来的牦牛牛皮。但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研究所苏建平研究员表示,2年的科考显示,盗猎时有发生,但已不属于很严重的问题。“可可西里保护面临的最大危险是放牧问题。” 他表示,随着气温变化,原来不适合居住的地区变得比较温和,从而引起了牧民的大规模移入。过去2年在科考中被发现集体迁移的牧民就达十几户,并且呈现大规模、集体化的趋势。 苏建平表示,藏羚羊一般生活在无人区,而随着放牧、农林开发,目前藏羚羊所能享有的无人区空间越来越小。有人区范围的扩大从根本上压缩了藏羚羊的生活空间。 “对藏羚羊的保护应是对栖息地的保护,不是个体的保护。如果它的栖息地被破坏了,仅对它个体的保护也没了任何意义。”苏建平认为盗猎从某种意义上讲只是数目减少,而放牧则是从根本上摧毁它的栖息地。因此他认为一方面要反盗猎,另一方面要控制和迁移保护区内的牧民,控制对藏羚羊保护区的保护。 对众多领域都有较深了解 “这是一个多学科综合的科考,不同的学科都可在那里找到答案。”丁林介绍,这个14人的科研团队吸引了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南京地质与古生物研究所等院所各个学科的专家。 从2002年起,苏建平就从事藏羚羊的研究。“以前大家习惯认为藏羚羊是从一个方向集体迁徙到另一方向产羔,现在我们认为藏羚羊产羔地是以某一地为中心,成辐射状分布。”而这一看法的改变缘自近2年对可可西里的科考。 作为队长的丁林,将这次科考分为冰川河流、动物、植物、地质四个组。“从大的宏观角度去看,既然是高地形,肯定会对动物植物有影响,将动物学、植物学等方面的专家吸纳进我们的团队,我们才能多角度地证实高地形。”对藏羚羊产羔地点认识的更新,就是一个很好的明证,从而也证实了这一做法的前瞻性。 丁林表示,通过这种相互印证的科考,在过去的两年里,在地质、冰川、湖泊、气候、动物、植物、矿藏等学科取得了众多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并经室内深入研究形成了一批学术成果。目前对整个藏羚羊的分布迁徙,对植物的分布,对现代气候的控制,以及中央造山带本身的情况,都有了非常好的全面了解。[记者陈瑜罗晖] ■新闻缘起 中科院可可西里科考队将于本月15日第三次赴可可西里,展开为期一个月的科考,这将是连续3年的可可西里科考行动的最后一次出征。2005年,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青藏高原陆内俯冲与造山作用”的支持为契机,中国科学院可可西里科学考察探秘行动启动。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