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环境之痛折射城市文明之伤
作者:罗军  文章来源:光明观察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10/17 8:47:41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为加强太湖水污染治理,江苏省修改了已经实施了11年的《江苏省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根据新修订的条例,太湖流域的江苏企业如恶意向太湖排污,罚款上限将由原来的20万元提升到100万元。(9月28新华日报)

  随着20世纪后期城市富裕人口与经济“逆城市化”(向郊外)发展,带来环太湖地带的自然资源“过度开采”,太湖地区人口密集度呈逐年上升趋势,大量的城市生活、工业和农业垃圾,成为环境污染的一大隐患。纵观此次太湖蓝藻污染,除了让城市公民重树“环保优先”的理念之外,无不给城市文明再一次敲响了警钟。我们的城市不再需要一种“空口说白话”的文明;而是需要一种法治文明意识和一种从我做起“不尚空谈”的文明行动。

  太湖治污,需要实施最严厉的“重典”。有关人士指出,这部法规从大范围修订到审议通过,仅用了两个月时间,这在江苏省立法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在城市化发展中的法治带来的文明作用也是举足轻重的。在新加坡就有完备的法律法规,强制人们遵守必要的道德规范。比如一旦被发现乱丢垃圾,除了对违者高额罚款外,还可能要穿上标有“我是垃圾虫”的黄背心,参加扫大街的强制劳动;对非法倾倒废料重犯者将判处一个月至12个月的监禁。一个文明举止或许只是一个小小动作的纠正,可它却关乎整座城市的发展成败。一种缺少从源头抓起的文明,在城市高速发展的背后将是一点即破的“文明泡沫”。 

  今年9月末,余秋雨在无锡的演讲中,将美丽、富裕、文明等元素和谐组合成对无锡的文化印象;他希望国人能对公共空间增加认知,建立公共空间里的责任感,改变一些低俗化的陋习。不难想象,当现代城市中的公民文明生活方式或态度,被低俗化的陋习、行业的潜规则占据上风;而缺少一种“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的时代责任感,即便是环境污染治理再完美,也难免还会在诸如交通、食品安全等问题上出现同类污染事件。

  一个文明时代的倡导者,心中始终坚守“谁违背城市文明发展,谁就会为之付出代价”的信条。2007年无锡市十大环保卫士之首的退休教师吴寿鑫,十年如一日地详细记录他的“环保日记”,不断向有关环保部门、报刊谏言献策。在有生之年,他的最大心愿是看到自己的母亲河能够早日碧水清波。笔者以为,比环境污染更可怕的是城市公民的文明意识还未警醒;更可怕的是“告别陋习、做文明人”的行动还“只闻其声,未见其人”。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