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留住“天上之水”  北京雨洪利用探索新思路
作者:张黎  文章来源:中国环境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10/18 15:32:40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北京市雨水示范工程作为“十五”期间北京市的节水技术推广的重点工作,在公园、学校、机关办公楼、居民区及公共绿化区域推广,收到了良好的节水效果。日前,记者来到位于北京市团结湖的水碓子小区,这里曾经是上世纪50年代初建设的居民小区,现在因地制宜的开展雨水综合利用工程,成为创建节水型示范小区的典范。小区内,修建两个雨水收集池,将收集到的雨水进行用于绿地喷灌;建造渗水井,使雨水渗透到地下含水层,并将房屋雨落管引入绿地中;通过铺设环保透水砖和建造防洪排水管线,及时有效地缓解了以往积水影响出行的现象,最大限度的利用雨水,改善并美化了小区环境。
  科技攻关,建设示范工程
  人们开发再生水源以及其他一些节水措施的同时,也普遍认识到雨水资源是一种宝贵的淡水资源。在我国其他城市中,雨水利用的先例并不多。城市雨水利用是城市化快速发展所提出的新课题,也是北京实现“绿色奥运”的重要举措之一。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北京市水利科学研究所等单位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下,开展了“北京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关键问题之一——雨洪利用研究”。1997年,北京市节水办公室与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合作开展“北京市城区雨水利用技术研究及雨水渗透扩大试验”研究,从北京地区可利用雨水资源量及其分布、雨水水质状况及主要影响因素和变化规律、城区雨水收集利用等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并首次对北京地区降雨期全过程的水质变化情况进行跟踪检测,为制定有针对性的雨水利用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由于近年来北京城市环境的改善,城市绿化面积不断增大,绿地的需水和对雨水的滞留、蓄渗作用也受到人们的关注,北京市为此增加城市雨水蓄渗措施研究,确保了绿地的蓄渗能力与绿地草坪的繁殖生长。
  为进一步开展雨水利用项目,掌握更先进的雨水利用技术,2000年,中德合作“北京城区雨洪控制与利用”项目启动,在北京市政府的支持下,4年间共建设5种模式、6个不同的雨水利用工程示范小区和1个雨洪利用中心试验场。这些项目在实验的基础上,为北京雨水利用工作取得了第一手可靠的基础研究资料,为北京市推广雨水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持和生产性实践经验。
  每年一度的防汛是城市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为了千方百计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北京转变观念变“防汛”为“迎汛”,体现出雨水利用的全新理念。
  在北京师范大学记者看到,校园内到处都粘贴着节约用水的宣传画,据学校节水办公室有关负责人介绍说,北师大校园内95%以上的绿地都采用中水浇灌,校内铺设渗水砖1900平方米,并对操场雨水回收系统进行改造,合理利用雨水资源。
  因地制宜,推广综合利用
  由于北京市的年降雨量较小,且季节性分布不均,因此,雨水利用要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做到科学、经济、可行。在雨水利用工程的设计中,要尽可能地发挥雨水利用工程的节水效益。
  据北京市水务局工程师介绍,莲花山公园利用山体修建集雨工程,沿山体纵向设置集雨井,在集雨井两侧铺设网孔管,当下雨的时候,雨水沿着集雨井分散到各个网孔管内并储存,当植物生长需要水的时候,网孔管内的雨水通过渗透压,流到植物的根系。仅此一项,莲花池公园每年能节约自来水5~6万立方米。
  在顺义区的首钢轧辊厂,则以收集屋顶和硬化地面雨水为主,雨水经过初期弃流,通过沉淀、过滤和消毒等工艺处理,回用于工业生产循环冷却水补水、绿化,同样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目前,北京市城区已完成了480项雨水利用工程,总汇水面积3100万平方米,综合利用雨水能力830万立方米。雨水利用对改善城市水环境、缓解城市水资源紧缺状况有着重要意义,可以说,大力推广雨水综合利用的时机已经成熟。[本报记者 张黎]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