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渐入佳境?武当山引猴工程的七年是非之争 |
作者:杨春 宋佳文 文章来源:东方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10/28 14:15:21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七年解惑 重新上路 在这近七个年头里,徐耀进一直被猴子困扰着。如何引猴、如何养猴、如何让这些顽皮的生灵和武当山融为一体。 经历了叫停风波后,他现在彻底想通一个道理:旅游项目的开发要符合人文、自然和文化的需求。“那次的教训把坏事变成了好事,我们不能圈养反而发现放养的好处,否则一直深陷违规的泥潭,不会有这次的成功,重新上路。” 重新上路的过程也很艰难,有人投诉引猴工程存在不人道对待,有人说猴子传播疾病,更多的专家质疑猴群对植被的破坏。 据武当山特区政府一位工作人员介绍,2003年非典时期,武当山的游客几乎绝迹了,驯猴员都嚷嚷着要走。但是笃信引猴工程的徐耀进当机立断,请求政府支持这个项目不要停摆。 “为了防止疾病传播,我们给猴子打防疫针。当时,凡是在场看着猴子打吊瓶的工作人员,都忍不住大笑不止。”一个景区工作人员回忆道。“时刻都要注意猕猴对植被的破坏,随时都要清理它们在山涧树丛中留下粪便。过去还有其他动物生活在逍遥谷,现在为了不让它们被猴子“欺负”,也牵到了别的景点了。” “我们把引猴工程作为一个文化产品来开发。”3000万元的巨款投入对于徐耀进来说也是物有所值。“那些林间的栈道和配套设施的成本肯定能收回,而且能创造更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虽然七年前给予了武当山旅游局怎样的处罚徐耀进仍不愿意透露,但却保证以后处处依法办事。他希望逍遥谷的峡谷幽深,古木参天和涧水的琼液玉浆,纯净甘甜能留住猕猴,留住千万游客的心。 从猕猴在铁笼里吃桃,到如今的奔跑献桃,走过了充满纷争、质疑和变革的漫长之路。当武当山特区政府网站打出“引猴工程大功告成”这个标题时,似乎显现出了七年解一惑的快感。 ★对话★ 猴子应回归自然 ——省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处处长罗昌文 长江商报:2000年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引猴被制止,而最近武当山特区宣布引猴工程成功,是不是林业局方面“开禁”? 罗昌文:这个并不能说是林业局开禁,2000年引猴是不按法律程序办事的盲目捕捉。但是今年上半年的时候武当山特区就按照合法程序向林业局提出了申请,审批之后引猴工程自然成功了。 长江商报:猕猴作为游山景点之一,会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什么影响? 罗昌文:这点在我们进行审批的时候已经提出限制条件,就是引猴之后绝对不能圈养、围栏,一定要保证猴子处于自然状态,要让猴子完全生活在自然之中。 长江商报:您个人对于引猴这件事是怎么看的? 罗昌文:我觉得只要不影响猕猴的繁殖、栖息,而且对武当山的自然环境又不会产生破坏的情况下,依照合法程序适当规模的引猴是可以的。 武当山引猴需要论证 ——省动物保护协会常务副理事长陈伟 长江商报:引猴会不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有影响? 陈伟:从猕猴的分布来讲,引猴到武当山是不会破坏原来的生态环境的。只要山上的食物充足,从猴子的生活习性来讲不会造成什么危害。一个地方要引进另外一个物种有两种情况,一是“入侵种”,二是“外来种”,武当山引猴属于引进“外来种”,而并非“入侵种”,所以不会造成危害。 长江商报:引猴符合当地的动物生态吗? 陈伟:猴子的特性来讲,不同种类的猴群之间不会发生什么冲突。但是武当山上是不是有其他也吃果实的物种,如果有,那么果实的数量充不充足,猕猴与这个物种之间会不会有冲突,这些问题都是需要论证,需要谨慎对待的。 长江商报:您怎么看待引猴? 陈伟:中原地区猴子的种类是很多的,武当山没有猕猴,通过引猴工程来补充这个物种是可以的,但是一定要通过论证,因为引猴工程是一个长远的事,会不会对植被有破坏?时间久了,猴子的繁殖越来越多,可能会有很多问题出现,所以引猴时一定要对当地的物种进行论证,要保证“外来种”和“土著种”之间不会产生冲突。长江商报 本报记者 杨春实习生 宋佳文 图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