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寻找遗失的碳汇 中科院专家提出新方向 |
作者:地球化学研究所 文章来源:中科院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11/2 14:30:59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中科院2007年11月2日消息:据地球化学研究所报道,化石燃料燃烧向大气排放的CO2(源)显著改变了全球碳循环。由于缺少对离开大气的CO2去向(汇)的充分考虑,因此不同排放情况导致的对大气未来CO2变化的预测也不能确定。这又反过来削弱了能源政策和气候变化之间的联系。 全球碳循环的源汇不平衡是当前世界碳循环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然而,关于全球CO2汇的位置、大小、变化和机制目前仍不确定,还存有争议。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有机碳循环,而对无机部分关注较少。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地球化学研究所的刘再华研究员在广西和贵州十余年野外观测数据证明的基础上,经过理论计算探讨了所有碳酸盐溶解无机碳(DIC)对全球碳循环的贡献,并给出框架性可能的重要碳汇效应。由于这一认识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相关论文获准发表在最新出版的《科学通报》第20期上。 刘再华发现,全球水循环产生的CO2汇高达约8亿吨/年,占所谓遗失碳汇的29%。它是由水对CO2的溶解吸收形成的,并随着碳酸盐的溶解及水生植物光合作用对溶解CO2的消耗的增加而显著增加。这部分碳汇中有5.2亿吨碳/年通过海上降水(约2.7亿吨碳/年)和陆地河流(约2.5亿吨碳/年)进入海洋,有约1.6亿吨碳/年再次释放进入大气,还有约1.2亿吨碳/年储存在陆地水生生态系统中。随着全球变暖导致的全球水循环的加强、大气中CO2和碳酸盐粉尘的增加,以及陆地植被的增加,未来由全球水循环产生的CO2汇也可能增加。 有关专家对这一研究发现给予了很高评价。认为论文中指出的“全球水循环、碳酸盐(岩)的风化溶解和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三者共同构成了对大气CO2的调节。换言之,这些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过程共同提供了一个负的气候反馈机制,降低了大气CO2增加对气候的影响”的观点富有新意。此外,研究者选用的方解石快速溶解动力学参数合适,由此做出的理论计算、取得的结论是可信的。这一研究发现对碳汇的理论计算作了一个示范,为寻找遗失的碳汇提出了一个新的方向,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更有创新性实用价值。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