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推进战略环评 减少环境影响
作者:黄勇 方芳  文章来源:中国环境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11/9 10:43:36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本报记者 黄勇 方芳
  安特凡博士是欧洲联盟委员会驻华代表团一等秘书,在11月3日~4日举办的“战略环评在中国”国际研讨会上,他代表欧盟委员会所做的主题报告——《欧盟的战略环境评估》在与会者中反响热烈,本报记者就欧盟国家战略环评执行概况、对中国制定实施战略环评的建议等问题采访了安特凡博士。
  欧盟战略环评指令执行概况
  战略环评指令(2001/42/EC)是欧盟于2001年6月颁布、并于2004年7月全面执行实施的一部框架法令,这部法令被公认为当前欧盟最有效的战略环评实施方法。据安特凡博士介绍,目前使用战略环评最频繁的领域包括土地使用规划、交通规划、行业规划以及特定背景下的规划议案,但是对于很多国家来讲,战略环评是一个新事物,没有一套现成的方法拿过来就用,即便有可供参考的案例,实施过程中还是要考虑各个国家的具体情况(情况不一样需要采用的方式也不一样)。
  安特凡说,欧盟各个成员国都要在2001/42/EC指令的基础上拟定自己的战略环评法令,并必须严格遵循这一指令的要求,而且他们自己的立法甚至可以比这一指令更为严格。欧盟各成员国在战略环评的发展和实施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取决于其传统规划和政策经验的影响,这些以往的规划理论和实践体系,与这个指令实施前的战略环评经验共同影响和决定着这一指令在这些国家的实施是否有效。
  安特凡强调,要实现指令的有效性,最重要的是如何在早期就把战略环评的要求融入到规划的过程中去,同时在拟定新计划的时候亦要考虑战略环评的要求。
  需要强有力环境权力机构和公众全程参与
  在安特凡看来,强有力的环境权力机构和积极的公众参与对实施战略环评至关重要,需要贯穿于战略环评的全过程。他认为,环境管理职责如果完全落在政府部门身上的话,政府的任务就非常繁重,而公众受环境的直接影响最大、感触最深,比如污染问题,使公众对环境的关注在整个规划制定过程中表达出来,对于一个好的环境管理来说很有意义。
  安特凡还举了一个例子:对于减排这个问题,大家首先想到的是采用技术手段来解决,实际上,减排的问题通常可以通过更好的环境管理实践来解决,而这比引入新技术要经济得多。公众意见的表达可以促使那些造成污染的企业加强他们在环境管理方面的力度。
  安特凡还指出,战略环评应该在现存报告和专家意见的基础上进行,同时也应参考公众的观点,因为从公众那里往往能得到一些不亚于专家的建议。
  多部门合作开展战略环评
  战略环评在中国尚属起步阶段,安特凡认为,当务之急是要激起政府和民众对这一话题的兴趣。比如在中国,任何单个的项目都能符合国家的法律要求,但累加起来,其影响将大大超出一个地区的环境承载能力,这个事例就充分证明了战略环评的重要性;然后要明确什么时间、针对哪些规划进行战略环评,要出台一些好的指导性文件给相关部门,让其明白什么时间、什么项目、什么规划需要做战略环评(比如土地使用,能源,交通或行业规划);战略环评不能脱离规划,不要把它当作一个完全独立的法令,最好是把战略环评作为一个对规划起支持作用的工具;继续发挥示范项目的作用,使其产生更好的结果,在对环境可能产生影响最大的示范项目中(如交通规划、水资源管理规划)实施战略环评,从而积累经验并推广到其他地区;同时加强能力建设,要给被培训的人一些非常实际的知识,比如示范项目中获得的经验就可以直接作为能力建设的具体教材。
  安特凡最后强调,开展战略环评还需要整合资源、通力合作。比如他们正在做一个关于流域管理的项目,却发现多部门都在从事水质监测,如果将这一资源整合起来,好过大家单独去做重复性工作。
  他注意到,中国刚刚召开的党的第十七次代表大会,把环境保护的责任分配到各个相关部门,说明各个部门都有义务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安特凡说:“大家都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还有一点没有完全意识到,那就是虽然各个部门都能做、但更重要的是如何更好地合作。”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