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破题资源紧缺 |
作者:孙岩冰/余应福 文章来源:中国石油石化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11/11 19:35:50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十六大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煤电油运全面紧张,能源市场引起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在能源方面,开源和节流成为中国必须做好的两件大事。
■文/本刊记者 孙岩冰/余应福 中中国的经济,没有任何时候能比得上最近五年。 党的十六大以来,国民经济不仅增长速度快,而且持续的时间长、稳定性好,总量在世界的位次由第六位跃居第四位。与此同时,消费者在购物消费方面的自由度和选择空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长时间在市场上供不应求的商品已经消失。 在市场有效供给不断增加、买方市场占主导地位的市场格局已得到确立的年代,想找几样紧俏的商品并不容易。 能源产品正是其中之一。也正因为如此,十六大”以来五年的能源市场引得了各界的格外关注。 资源吃紧 如果不是能源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2002年,我国能源工业生产形势几乎无可挑剔。这一年,全国共发电16540亿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11.7%;生产原煤13.8亿吨,增长18.9%;生产原油1.67亿吨,增长1.8%。 然而进入2002年下半年以来,由于我国能源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能源供不应求的局面再度出现,石油进口依存度屡创新高。2004年,我国石油进口突破1亿吨大关,达12272.4万吨,进口依存度也比2003年提高了10个百分点,高达45%。在2005年小幅回调之后,2006年这个数字又攀升到47%,其中原油进口量达14518万吨、成品油进口3638万吨。 煤电油运全面紧张的背后,是高速增长的经济在支撑。2002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了10万亿元,且发展势头强劲。2003年,人均收入超过了1000美元,到2006年,几近2000美元。同时期的国内生产总值则跃升到20万亿美元。 巨人起跑,血脉贲张。 作为现代工业的血脉,能源保障不仅直接影响民众的生活质量,更加制约了经济发展,如何保证十六大提出的中国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必须妥善解决这个问题。 满足需要、保障供应的艰巨任务责无旁贷地落在了国有石油公司的头上。为了满足市场需求,三大石油公司开足马力生产,不断增加原油开采、加工能力,千方百计满足市场需求,维护市场秩序和油价稳定,保证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与此同时,虽然油价起落不定,但始终在高位运行。为此,国家发改委也屡次发出保持成品油价格稳定的信号,并要求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严格控制成品油出口。 两大公司也积极做出正面反应,在炼油越炼越亏的状态下保持原油加工量的旺盛增长,并放弃利润相对丰厚的出口市场来调控成品油供应稳定。 开源挖潜 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满足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所需的油气供应,2003年5月25日,温总理登门走访了两院院士侯祥麟先生,请他出任“可持续发展油气资源战略”课题组的牵头人。 此后,加大石油战略的研究力度,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各界专家特别关注的问题。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勘探开发上不断有大的发现。而在依靠“两种资源”的思路指引下,油企的海外合作之路也越走越顺畅。 石油天然气不仅是一种全球配置的重要矿产资源,更是各国激烈争夺的重要战略资源。面对中国石油需求的大幅增长,为了扩大供给,中国企业除了不断在境内开采石油外,还通过各种方式从国际市场寻找稳定的供货渠道,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 中国在继续加强同中东地区产油国、俄罗斯的传统合作关系的同时,也在扩大与哈萨克斯坦、苏丹、利比亚、印度尼西亚和委内瑞拉等国的石油合作。 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频率与力度进行能源外交活动。从中东到中亚,从非洲到南美,从欧美到俄罗斯,从能源出口国到能源进口国,从强势的欧佩克、美国到弱势的苏丹、安哥拉,国家领导人所递出的和谐发展的橄榄枝上,结出了丰硕的能源果实。 2006年,中国石油油气投资业务扩展到全球26个国家,当年油气作业产量达到5914万吨油当量,被称为“海外大庆”;中国石化执行了35个海外油气资源项目,2006年实现权益油产量550万吨;中海油海外业务遍及10个国家,2006 年公司海外权益产量 580 万吨。 中国在继续加强同中东地区产油国、俄罗斯的传统合作关系的同时,也在扩大与哈萨克斯坦、苏丹、利比亚、印度尼西亚和委内瑞拉等国的石油合作。 2006年11月,主题为友谊、和平、合作、发展的中非论坛北京峰会,极大地推动了中非和谐关系不断前进。目前,非洲已经是中国进口的第二大来源地,也是中国最大的海外份额油来源地。中国进口石油中来自非洲的比例已经达到1/3,这意味着在中国进一步减少对中东石油的依赖,能源来源逐渐分散化。 在俄罗斯中亚地区,哈萨克斯坦与中国已经结成能源合作的战略伙伴。中哈原油管道成为中国为避开凶险的海上石油进口路线而设的一条关键性内陆大动脉。与土库曼斯坦业已敲定了年出口300亿立方米天然气的大单,中国和俄罗斯的能源合作也在一波三折中继续推进。 当高傲的欧佩克代表团以强大的阵容在成立近半个世纪年后首次探访中国后,当海湾老大沙特王国的国王阿卜杜拉即位后首次访问中国,当胡锦涛主席坐在以能源为主题的八国峰会的贵宾席上之后,当能源大国总统普京的脚步频繁地落在中国土地上之后,当苏丹总统巴希尔激动的说出“贡献最大的是中国”之后……我们没有理由不被中国卓越的能源外交成果所鼓舞。 节流增效 IEA署长克劳德•曼蒂尔曾经忠告过:“所有的石油消费国在关注供应的同时,也应该关注需求问题。这才能最大程度地保证能源安全。” 诚哉斯言!众所周知,我国万元GDP消耗能源是发达国家的几倍。中国奢侈的用油方式,决定了在解决石油问题时,有许多功课可以从内部做起。 2004年6月30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04~2020年)》。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源效率被放在了首位。 2006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减少10%,并提出了首年节能4%的目标。 节能目标作为一个约束性指标提出,可见国家对此的重视。此后,国家又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以促进目标的实现。 7月24号,国家发改委颁布《关于防止高耗能行业重新盲目扩张的通知》。两天之后,国家发改委与各省市及部分中央企业负责人签订了节能目标责任书,这意味着节能目标进入了政绩考核。 8月23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从一系列的举措中不难看出,中央对节能工作的决心。 然而,在“十一五”的第一年,中国节能环保就遭遇到一个尴尬开局。2006年,我国各项经济指标都圆满完成,唯一打了折扣的是节能环保指标。 起跑线上跌倒,就意味着冲刺阶段面临更加艰苦的考验;第一步迈得太小,就意味着以后的每一步都必须迈得很大,2006年首年节能指标失守,让2007年降耗形势陡然严峻。 在2007年6月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又一次强调必须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并要求抓紧建立和完善科学、完整、统一的节能减排统计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严格落实节能减排责任制和问责制,发挥科技在节能减排中的重要作用,推进重点节能工程、重点企业节能技术改造,积极运用价格手段和财税、金融政策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促进节能减排。 重症须下猛药。2007年8月,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在中央企业节能减排工作会议上措辞严厉:从今年开始,国资委将把节能减排作为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 紧张气氛让人不敢懈怠。 市场调节 早在2004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就曾针对油气消费问题指出:“要运用经济杠杆和市场机制,抑制油气消费,节约和合理使用油气资源。” 我国能源的低效利用,原因之一就是资源环境成本没有得到体现。为了减少价格上涨对生产和生活产生不利的影响,我国政府对能源价格始终保持一定力度的调控。 但无论是从我国能源供需状况、提高能源效率的角度,还是从反映能源资源稀缺程度与能源生产与消费的全部成本的角度,我国能源价格体系都亟须进行市场化改革,使之能够反映市场的供求状况。 “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指出,“十一五”期间中国将逐步理顺成品油价格,加大天然气价格调整力度,引导油气资源合理使用,促进资源节约与开发。 2006年年末,一份由发改委价格司起草的《关于深化价格改革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意见》上报国务院。 按照这一方案,资源性产品价格的改革将从水、石油、电力、天然气、煤炭、土地等领域展开,并提高排污费、污水处理费和垃圾处理费的征收标准。根据该方案,相关能源资源性产品即将迎来新一轮提价。 事实上,为了使能源价格既反映内部成本,又反映环境、劳动力、资源稀缺程度等外部成本,几年来,油、气、水、电等资源产品经历了多次涨价。 2007年8月30日,为缓解天然气供需矛盾,优化天然气使用结构,促进节能减排工作,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研究制定的《天然气利用政策》正式颁布实施。 虽然最终的效果还未充分显现,但是给民众所带来的启蒙意义却不可忽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