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如何有效推进战略环评? |
作者:刘蔚 文章来源:中国环境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11/12 16:20:08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目前我国“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我国亟待大力推进战略环境影响评价。 那么,如何加快我国战略环评步伐、有效推进战略环评实施?这就需要我们结合科学发展观、抓紧法制建设、完善相关制度,促进全面实施政策、规划、计划战略环评,提高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 首先,必须在各级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决策者中牢固树立战略环评的思想,不仅要提高他们的认识,更要通过法律制度等手段,形成行为规范。只有通过法律进行明确规定,才能保障地方和部门在进行决策、谋划战略、制订措施时,积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只有通过官员环保政绩考核和问责制的落实,才能有效破除地方保护主义对战略环评的抵触。从这个角度而言,战略环评应纳入官员的政绩评价考核体系。 相关法律和制度建设是顺利实施战略环评的根本保障。2003年9月1日开始实施的“环境影响评价法”明确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列入法定范围,极大地推动了战略环评在我国的实施。然而,“环评法”中关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定不很完善,导致大量规划并未按照法律的要求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因此,必须积极协调、强力推动,促进《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出台并实施。同时,我国必须规范战略环评的方法和程序,特别是树立早期介入理念并完善公众参与机制。 战略环评目前正步入世界范围的制度化阶段。但由于近年来快速发展,各国或国际机构关于战略环评实施的程序和方法也不尽相同。比如世界银行建立的战略环评框架所涉及的各种方法就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存在很大不同。因此,根据我国国情,制定适合各行业特点的战略环评方法和程序就显得十分重要。 树立早期介入理念和跟踪评价机制应成为战略环评制度建设中的两个重要内容。战略环评应该在决策制定的早期阶段,也就是其重大的环境影响能被合理识别而各种选案仍然可以选用的时候,就加以应用。而目前的战略环评多数是在规划草案编制完成后,甚至在规划已经提交审批机关后才进行战略环评。在这种情况下,环境影响分析会与规划编制过程脱离,从而几乎不可能进行替代方案的比较,因此很难影响规划。在环境影响评价做出之后,必须以有效的制度和措施进行跟踪监督,确保环评提出的改进方案得到有效落实,并掌握环评带来的效果。这样,才能保证包括战略环评在内的环境影响评价得到切实落实。 同样,建立科学合理的公众参与机制也非常重要。目前我国相当一部分规划管理还存在较为明显的封闭运行现象,其编制、审批、实施主要在政府机关内部进行,透明度不高。此外,对于各种类型的规划应该开展何种形式的公众参与,公众意见对规划管理决策的约束力如何体现也没有统一规定。因此,必须尽快建立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机制,包括健全信息公开制度、扩大公众参与范围、规定参与方式和内容等。荷兰的综合环境影响战略实施经验值得借鉴,它不仅全部流程透明化,还细化了公众参与的方式、时间和内容。如规定公众可以在一个战略环评中参与两次。第一次是在启动文件公布后约两个月内,任何人只要愿意都可以就战略环评和计划中的相关内容提出意见;第二次是在评价、计划开发和公布以后,可以对战略环评及战略、政策或计划草案的质量提出意见。 此外,为了加快推动战略环评的实施,还应该在积极加快规划环评实施的同时,深化环境影响评价内容,最终将我国的战略环评拓展到对政策、法律等全面实施战略环评,让战略环评在国家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发挥更好的作用,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我国目前还没有普遍开展对重大政策的战略环评。而在重大政策实施之前,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分析,能够使政策实施更科学、更民主。如从2000年在中国开始实施的“黄金周”休假制度,虽然“黄金周”旅游对全年旅游收入的增加具有拉动作用,使旅游经济产生明显的时间集中效应,但由此引发的高度集中旅游、出行和相关部门缓解人流压力的措施,不仅涉及到个体行为,还引起国家社会层面的行为,其影响具有一定的广泛性与宏观性,对环境的影响必然重大。如在“黄金周”的短时间内,大量人群集中活动,给环境造成了高强度和高频度的冲击。这是一种对自然资源高需求、高消耗的活动方式。“黄金周”引发的景区旅游人数的饱和甚至超载及衍生的其他问题,必然对自然生态系统的水、气、声、土壤和旅游资源等造成重大影响。 全面实施战略环评,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就需要我们集众家之力,携起手来,共同推进战略环评在我国顺利实施。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