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青海:保护三江源区 建设生态文明 |
作者:张伟马玉宏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11/24 8:21:26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本报记者 张 伟 马玉宏
在地理概念上,三江源区是指地处青藏高原腹地的青海省南部地区。这里总面积达363万平方公里,因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河流同发源于此而得名。历史上,三江源水草丰美、生物繁多,在水源涵养、蓄洪防寒、降解污染等方面具有重要生态作用,每年累计向下游提供600亿立方米水源,被誉为“中华水塔”、“生命的摇篮”。 近年来,青海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相继出台了《青海省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管理暂行办法》等6个管理办法和2个实施细则。2005年,经国务院批准,总投资75亿元的《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正式实施,规划通过“退耕还草”、“鼠害治理”、“生态移民”、“科技培训”等22个具体工程,力图从根本上改善三江源区的生态状况。 3年来,三江源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已收到初步效果。记者在从西宁前往玉树藏族自治州全程800多公里的行程中看到,道路两旁被围护起来的草场长势较好,许多原本退化的黑土滩被一层薄薄的新草覆盖,老鹰、狐狸、野驴等野生动物时常现身道旁。在经过苦水滩短短30公里的路程中,甚至陆续出现了10多群共50多只藏羚羊。 生态建设步伐加快 青海省三江源办公室专职副主任李晓南,逢人便说保护三江源区生态的重要性。在他看来,对于青海省这样一个生态地位极其重要的省份来说,三江源区的保护可谓重中之重。 “三江源区近年来累计退牧还草2620万亩,减畜百万羊单位,平均植被覆盖度提高23%,‘两江一河’源头水源涵养功能有所提高。”李晓南对记者介绍说,“那些曾经退化的草场,又长出新草来了!” 与生态环境的好转相比,三江源区干部群众强烈的环保意识给记者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象。 “永兴小超市”坐落在玉树藏族自治州结古镇北山脚下,年轻的经营者布毛每次将客人购买的物品装进布袋后,都会亲切地说上一句,“扎西得勒,保护环境!”原来为了减少污染,玉树藏族自治州所有的商店都不再使用塑料袋,而改用布袋或纸袋。 “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在青海省的生态文明建设中,我们要求必须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任务具体落实到每个单位和家庭。”青海省环保局宣教中心主任安世远说,这在三江源区的保护和建设中得到了体现。 “用心对待自然,科学保护环境。”在三江源区的许多地方,都能看到这句醒目的标语。“这不是一句空话,它提醒我们环境保护不能仅凭热情,必须尊重自然规律,科技先行。”玉树藏族自治州农牧局副局长更尕昂江向记者讲述了当地治理鼠害的例子,“前些年鼠害比较严重的时候,车开过马路都能碾死不少。” 更尕昂江说,鼠类不仅与家畜争夺牧草,而且终年打洞造穴、啃断草根,地表轻则千疮百孔重则寸草不生。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