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水环境综合整治 明年再治理21条小流域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11/24 11:25:45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讯:

  水污染治理工程是市委、市政府下达的“2007年惠民行动”目标之一。“银白色的线条、在绿色的草坪上默默流淌,经年累月,无声无息。”这是每一位为水而梦,为水而忧,为水迸发,为水坚守的治水人最美好的心愿。

   中心城区 实施四项工程整治水环境

  据市水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我市以21条小流域水污染治理为突破口,全力推进全市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水环境状况有较为明显的好转。我市继续以实现出境断面水质达标为目标,全力推进全市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将在中心城区实施四项工程,包括开展污水处理厂建设;实施管网畅通工程;开展雨污分流工作;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

  今年年底中心城区将完成4个污水处理厂建设,新增污水处理能力40万吨/日;根据区域排水特点,修建部分小型污水处理设施,以解决市政排水基础设施建设在不断发展完善过程中出现的特殊问题。

  完善管网收集系统,解决主干污水管道之间缺乏连接造成流量分配不平衡及部分污水管道带压运行的问题。

  结合旧城排水设施改造,实施排水单元户改造,完善城市雨污水分流系统。

  继续积极推进以小流域为单位的综合治污工作,采取工程和非工程措施进行综合整治。对沿河整治进行排水监督管理,重点限时实行达标排放;对养殖场、农家乐、屠宰场按市上规定,在拆除区域的坚决拆除,不在拆除范围内的限期治理,达标排放;对直排厕所、沿河搭建户,违章建筑物进行拆除;对河道淤积物,固体垃圾进行清运;工程措施为:对下河口进行拦河截污雨污分流工程,在区、市、县城城区和乡镇建立污水处理厂,按新农村建设规划布置农村微型污水处理设施。

   郊县 年内县城都建污水处理厂

  在区(市)县已建有污水处理厂的城镇,完善污水收集管网,提高污水收集率;尚未建有污水处理厂的城镇,推进建设步伐。2007年底前实现所有县城都建有污水处理厂;2009年底前全市234个乡镇建成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

  在农村加大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力度,结合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完善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推广农村微型处理设施建设,2008年,将新建总规模为3万吨/日的污水处理设施,到2010年底,陆续建设总规模为20万吨/日的污水处理设施,到2017年底,形成总规模超过40万吨/日的污水处理能力。

   明年 综合治理第二批小流域

  据市水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落实到工程建设上,即开展岷江、沱江流域全面治理,2008年在2007年完成21条小流域治理的基础上,实施第二批21条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工程,工程估算9.2亿,时下正在抓紧制定方案。

  这21条小流域目前已明确,包括徐堰河、柏条河、三吏堰、苏坡排洪渠、天王堰、金牛支渠一号斗渠、金牛支渠四号斗渠、火烧堰、方家河、白杨沟、大安河、晨光支渠、红光左支渠、红光右支渠、龙爪堰、清水沟、洗瓦堰、机投二道河、红旗渠、金花陆坝斗渠和清水河。2008年对中心城区40个下河口进行截污和雨污分流。2009年小流域治理工作向纵深发展,“届时,将实现以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构筑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立起人水和谐生态体系。”

  本报记者 徐莉丽 摄影 朱大勇

   三年后中心城区污水处理率达90%

  据市水务局规计处负责人蒋成介绍,城乡水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是以城乡水环境综合治理出境水质达标,保障城乡供水及防洪安全,完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全域水资源供需平衡为目标。

  待相关工程建成后,到2010年,中心城区和周边组团污水收集处理率达到90%,中小城市和乡镇污水收集处理率达到70~75%;2017年,中心城区和周边组团污水收集处理率达到95%,中小城市和乡镇污水收集处理率达到85~90%。确保30%-50%的县城和区域中心镇达到规划防洪除涝标准;确保中心城区,城镇和经济发展区防洪安全,确保大江大河、水库和交通干线的防洪安全。2008—2012年,基本解决全市现有的农村饮水不安全群众的饮水问题。

   城乡水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中小河流治污工程,建设城市、乡镇、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立人水和谐的水环境保护和生态体系;

  实施城乡排水系统建设,建成比较完善的排水体系和科学的排水管理体系;

  实施城镇防洪规划,整治河流、提高防洪标准,建立城乡一体的防洪除涝体系;

  实施城乡统筹供水,建设水源工程,农村用水保障工程,建立城乡一体的供水保障体系;

  实施工农业、生活、市政节水改造,建设中水回用工程,建立水资源合理配置,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节水体系;

  实施新农村土地集中规模化发展模式,深入开展灌区和渠系改造,建立现代农业灌溉体系。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