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大熊猫,圈养还是放归?
作者:李劲雨 文铭权  文章来源:四川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12/12 10:00:52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李劲雨本报记者文铭权/文高富华/图

  “这意味着又有一只大熊猫在被成功救助的同时,将离开故乡!”10日,本报5版刊登的《蜂桶寨救助一只熊猫幼崽》一文,引起雅安广泛关注,当地不少人对多年来雅安野生大熊猫被救助后一次次“有去无回”表示出担忧。

  雅安大熊猫送走一茬又一茬

  前不久,福州大熊猫研究中心表示将在近期拍卖5只大熊猫的认养权。在这5只大熊猫中,除14岁的“小青”为福州土生土长外,“巴斯”、“福福”、“林阳”、“安安”均来自我省。

  “如果查看各自的家谱,相信这几只大熊猫的‘籍贯’多半在雅安宝兴县。”雅安大熊猫国际生态文化研究会会长罗光泽介绍,现年27岁、步入老龄的“巴斯”出自宝兴县巴斯沟,自从1985年离开家乡后,就再也没有回来。

  据统计,自建国以来,雅安先后送出130只左右野外活体大熊猫,目前,国内外研究中心、动物园内的圈养大熊猫多数为其“嫡、旁系子孙”。

  “1984年,‘丽丽’被我们救助,不久后离开宝兴去了卧龙基地;1985年,‘巴斯’、‘园园’和‘春春’获救后去了福州动物园等地;1986年,‘星

  星’和‘新兴’到了卧龙;还有‘东东’、‘雪雪’……”谈起出走的大熊猫,宝

  兴县林业局野保股股长高华康如数

  家珍,但又有些黯然神伤。

  “雅安大熊猫每出走一只,栖息地里的野生大熊猫就少一只,不再回来的不仅是大熊猫个体,还有他们的子孙后代。”雅安当地媒体记者高富华这样说。

  最好的保护方式:回归原生态家园

  “人类与大熊猫的关系目前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11日,国内大熊猫保护专家崔学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没有人关注野外大熊猫一只只从栖息地带走,而是感叹人工饲养的大熊猫产下了双胞胎、数量增加了多少。但这不值得我们高兴!”“倘若有一天,我们的后代只能看到圈养或者克隆的大熊猫时,那才是人类的悲哀。”

  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雅安碧峰峡基地负责人魏荣平介绍说,救助的野生大熊猫被留在大熊猫研究中心基地或动物园进行人工饲养,是为了增加大熊猫父体与母体的数量,从而扩大大熊猫圈养种群,便于学术研究。

  但雅安不少野保专家认为,作为濒危物种的大熊猫在危险境遇下得到人类帮助无可厚非。“救助的最终目的应该是保护大熊猫种群,而救助的成功标志,应该是让他们最终回归原生态家园,回到栖息地,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繁衍生息。”

  被称为“大熊猫之父”的北京大学潘文石教授曾说过,“过去普遍认为大熊猫繁殖能力和成活能力低下。经研究发现,野生大熊猫在野外生活中采取‘多雌多雄’交配方式,有较强的繁殖能力。”

  当地放归大熊猫:“小日子过得滋润”

  崔学振说,早些年,为了把熊猫故乡的根留住,野保人员总是冲在病饿大熊猫抢救工作的最前面,一旦是就近抢救没有生命危险的大熊猫,就“偷偷”地将其放归自然。

  “除去个人感情不说,实践证明,病饿大熊猫得到救助后越早返回大自然越好。”崔学振说。

  记者了解到,在上世纪80年代,宝兴大熊猫栖息地内箭竹大面积开花,大熊猫食物严重短缺,该县及时开展大规模的“抢救大熊猫运动”,设置大熊猫管护站,成立救护队,先后救护活体病饿大熊猫50余只。

  “就是在当时极为恶劣的自然环境下,大部分大熊猫还是被放归到扑鸡沟、汪家沟、出居沟等生存地内,只有病情极严重或状态非常不好的才被送到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基地进行圈养。”为了掌握大熊猫放归后的生存情况,救护人员曾连续数月跟踪观察,发现它们各自迅速建立起了自己的“领地”,“小日子过得相当滋润。”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