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25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的权威环境报告《全球环境展望4》指出,尽管国际社会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环境问题仍继续对人类生存构成严重威胁。
而10月份召开的中共十七大,在阐述中国的对外政策时,第一次将环境保护和国际环境合作列为中国倡导的建设和谐世界的重要内容之一。报告指出:“我们主张,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为此,……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这一表述标志着中国党和政府决心将环保合作置于中国外交政策的优先地位,具有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锐意进取的时代精神。
顺应环境全球化趋势的战略抉择
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是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为促进各国共同繁荣、共同进步而发出的真诚呼声,不仅需要各国在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构建起公平、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也需要在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建立起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如果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中国为适应经济全球化潮流而采取的战略举措的话,那么,将国际环境保护合作置于其对外政策的优先地位,则是中国为适应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日益凸显的环境全球化趋势而做出的战略性抉择。
所谓环境全球化,是指环境问题的发生范围是全球性的,影响和后果是全球性的,治理与解决也是全球性的。从生态角度看,地球的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人类圈都出现了全面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从国际关系角度看,上世纪中叶之后,随着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迅速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蔓延,世界各国都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地球上的任何区域、任何人群,都难逃环境问题所造成的负面影响。而全球环境问题的解决也并非一个或几个国家单凭自身的能力可以解决的,必须依赖于全球性的国际合作。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国际环保合作应运而起。以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召开为标志,国际环保合作进入了一个加速阶段。截至2006年,国际环境条约已超过500个,其中约60%是1972年以后达成的,而其中《京都议定书》《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国际环境公约在2006年的成员数目均达到了150个以上。与此同时,各种形式的国际环境组织也越来越多,像全球环境基金、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欧洲环境机构等国际环境组织都是20世纪90年代后出现的。在全球比较重要的247个国际环境非政府组织中,76%以上都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产生的。一段时间以来,国际环保合作不仅被许多国家纳入其外交战略中来,也成为许多国际组织的重要议题。从联合国到欧盟,从东盟到非盟,从八国集团到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从77国集团到不结盟运动,从国际红十字会到国际奥委会,工作议程的“绿化”成为国际组织的一个重要趋势。
当前,经济全球化和环境全球化趋势都在深入发展,中国与世界的相互依存前所未有,中国的和谐与世界的和谐紧密相连,没有任何问题像环境与资源问题那样如此清晰地展示出这一点。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解决好自身的环境问题,不仅符合中国自身的发展目标,也是人类共同利益的重要体现。中国政府和人民将与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一道,共同保护美丽的地球家园。事实上,中国已经参加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生物多样性公约》等50多项涉及环境保护的国际条约,积极履行条约规定的义务。中国积极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必须在国际环保合作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与贡献。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内在要求
环境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发展问题。由于技术落后、资金缺乏,生产水平低下,生产同样的产品,发展中国家的耗能和排放量可能是发达国家的几倍甚至十几倍。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付出了沉重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对此,党的十七大报告有着清醒的认识,不仅把“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列为当前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的第一位,还提出要“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