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生态义乌景致迷人中部特区和谐起航 |
作者:张小青 文章来源:中国环境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12/14 20:44:09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村道曲折却洁净,房屋散落而有致。远远近近,落叶红花,青松碧水,鱼虾嬉戏……”这是义乌商报12月10日描写浙江省义乌市一个生态文明村的开篇话语。 义乌的经验:制订生态市建设规划、造就了独特的商贸经济为主导的生态经济体系;提升专业市场,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绿色产业;培育小商品制造业,发展生态工业;实施农业企业化行动,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城乡统筹,建设和谐生态家园;培育繁荣的生态文化——从义乌商报和新华网报道的这些小标题可以看到义乌创建生态文明的轨迹。 实际上,义乌的景致和发展思路是各地推进市域共享生态文明的一个缩影。 “生态之星”相继登台亮相 除义乌之外,鄂尔多斯等“生态之星”也相继成为本周媒体报道的焦点。CCTV焦点访谈节目近日报道:地处内蒙古鄂尔多斯的库布其是我国第七大沙漠,政府一直在努力进行治理。现在民营企业亿利资源集团在10年的沙漠化防治中走出了一条生产、生活、生态多赢之路。报道说,立足生态基地、实施以甘草为主线的沙产业工程,是亿利资源集团参与沙漠治理的又一大动作。新闻联播12月10日报道:从上世纪90年代起,民营企业响应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的号召,开始参与国土绿化和生态建设,如今光彩事业已经成为非公造林的主力军,正是这些企业改变了整个库布其沙漠的治沙格局。 甘肃甘南、云南东川、江西东江源3个区域目前正在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据光明日报12月10日报道,国家环保总局生态司司长万本太说,按照国家环保总局近日发布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纲要》,这3个区域将成为我国首批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目前都已经通过了审批程序。 宁夏中部地区的中卫市压砂地面积已经突破100万亩,使干旱带出现了绿洲,令媒体振奋。光明日报12月10日的头版头条报道:宁夏旱地“压砂”彰显生态文明。报道称赞了当地人应对恶劣自然条件的聪明才智。 此外,我国明年将发射生态环境卫星也引起媒体广泛关注。北京日报12月8日报道: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吴晓青12月7日在新闻发布会上透露,2008年上半年我国将发射首颗环境卫星,用于环境与生态监测。人民网和北京青年报等媒体也立即给予了报道 中部“新特区”和谐起航 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最近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对此,本周各类媒体纷纷报道和评述。人民网、第一财经日报、黑龙江日报推出“中部两大国家级试验区起航”的报道。国家环保总局网站、新华网、新京报、中新社、新京报、红网等都做了相关报道。12月10日,新京报推出社论“中部设立‘新特区’利于地区均衡发展”,指出在经过近30年的迅速发展、进入工业化中期以后,中国目前在经济和社会领域所面临的问题,已转变为如何在低成本经济增长时代即将终结的情况下,解决巨大的城乡和地区发展差距、严重的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等难题,促进产业、技术和经济类型的升级和社会公正的实现。和讯网、齐鲁新闻网等媒体转载了这篇社论。 泥炭地碳汇受关注 泥炭地是一种生态系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 N E P )12月11日在巴厘岛气候变化大会期间,号召各国采取紧急行动,保护这种具有碳汇作用的生态系统。UNEP说,“泥炭地、生物多样性及气候变化评估”报告显示,清除、消耗及放火烧泥炭地,导致每年大约排放了30亿吨二氧化碳,相当于全世界化石燃料二氧化碳排放量的10%。UNEP认为,保护泥炭地是一个低成本、高效益的减缓气候变化行之有效的方法。泥炭地所能储存的碳相当于全球森林生物质所储存的两倍。全球泥炭地正在遭受来自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严重威胁,尤其是位于永久冻结带、山脉和沿海的泥炭地。 与此同时,新华社推出的题为“泥炭地遭破坏加速全球变暖”的报道称,实施这一研究的“湿地国际”和“全球环境中心”12月11日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发表声明,呼吁国际社会采取紧急行动,保护并恢复泥炭地,因为这是减缓气候变化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北方网给予了转载。 巴厘岛气候变化大会12月11日发布了巴厘岛路线图草案,要求发达国家在2020年前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水平上减少25%~40%。草案说,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要求所有国家的有效参与,并遵循“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国内外媒体对此给予了报道,其中,北京晚报、北京日报等媒体做出了快速反应。因此,UNEP此间发布有关泥炭地的研究,具有全球减排意义,据统计,泥炭地的覆盖面达4亿公顷,180个国家有泥炭地。 农村环境保护成热点 12月10日,数家媒体热烈地讨论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农民日报推出了题为“国家环保总局吴晓青谈农村环境保护”的报道,登载了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吴晓青对《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的解读以及有关建设农村生态文明的重大举措的报道。 当天,中新社推出了题为“环境问题成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制约因素”的报道,引述了吴晓青有关农村环境问题的讲话。吴晓青说:“这些环境问题如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必将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目标的实现。”人民政协报也报道了吴晓青对《意见》的解读,并把《意见》比作改善农村环境的“加速器”。 与此同时,大众日报呼吁:让农民成为环保主力军。报道指出,把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结合,赋予山林、绿水、农作物以环保价值,让农民成为“绿色资产”的创造者和经营者,充当环保主力军,让农村成为环境保护、国土保全的主战场。这是中国适应时代特点的环保新创举。 江西日报报道:南昌赣州启动“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 此外,国家环保总局发布“生物物种资源保护与利用规划纲要”,也引起媒体的广泛关注,人民网等媒体都做了相关报道。 经济日报推出了题为“山东聊城加快发展循环农业”的报道。 资源性产品涨价引热议 本周媒体热烈讨论资源性产品将涨价的问题。南方日报12月11日报道:明年城市供水价格上涨几成定局。当天,中国青年报和人民网报道:提高城市水价,如何涨才妥当?中国财经报推出题为“推进资源性产品和环保收费改革”的报道。 外贸泛出生命绿色 已经有一些国内外媒体报道,中国空气污染中有相当一部分直接与出口产品的生产有关。本周有关媒体就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报道。 国际商报12月10日推出题为“中国外贸泛出生命绿色”的报道指出,在节能减排的总体规划下,外贸领域也已开始行动,“绿色外贸”必将成为中国外贸的主旋律。人民日报12月10日称,不能“产品出口国外,污染留在国内”,江苏重点监管百家出口企业环保。 节能减排深入进行 本周环境报道继续传出各地节能减排新进展。广西日报报道:打好节能减排“百日行动”攻坚战,南宁力推八项举措,其中包括制定了《南宁市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工作方案》、清理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及淘汰落后产能等举措。郑州日报称,郑州162个环保电子眼盯紧百余重污企业。三晋都市报说,山西省环保局公布127家企业环境行为等级。人民日报报道:签订责任书,纳入业绩考核,云南强力推进重工业节能减排。中国化工报透露:贵州对高耗能企业分良莠。经济日报称,江苏扬州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