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国家野生近缘植物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项目启动
作者:范建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12/21 9:51:53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本报讯 水稻、小麦、大豆等作物的“野生近缘植物”,今天像大熊猫一样受到特别宠爱和保护。袁隆平用“野生稻”不育株与栽培种杂交,实现了水稻杂交制种;李振声用野生“小偃麦”,培育出高产、优质杂交小麦。此番贡献,皆受益“野生种”。

  由全球环境基金资助,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执行,中国农业部负责实施的一个2600万美元的国家项目———作物野生近缘植物保护与可持续利用,12月18日在北京启动。项目主任白金明称:“这是为了消除对野生水稻、野生大豆及小麦近缘植物数量构成威胁的各种因素,采取的一项重要的特别行动。”

  中国是世界七个农作物起源中心地之一。全球共有1200个栽培种,中国约占600个。其中,289个被认为起源于中国或在中国栽培超过2000年。

  据专家介绍,这一项目为期6年,选定海南、云南等8个省开展,把水稻、大豆和小麦的野生近缘植物的保护研究与农业生产相结合,使野生近缘作物在农业生产中主流化。通过示范点的建设和活动,建立一种促进野生近缘物种保护适用的可持续机制,从而改变以往的物理隔离方式。

  通过设计5个成果,对保护野生近缘物种的障碍进行消除:在8个示范点所在县,建立野生近缘植物保护的可持续资金激励机制的示范体系;建立政策、法律法规体系,支持野生近缘植物保护工作;中央及地方项目有足够的能力保护作物野生近缘物种;中央和省级农业部门能及时掌握获得和利用有关野生近缘植物境况的准确信息;示范点的保护经验得到广泛推广。

  项目还将通过现行的各级政府机制体系,支持与农民对话,促进农民参与,提供农业发展的多种选择来进行野生近缘作物的保护。对一些因经济快速发展从而失去有效就地保护机会的地区,应提倡迁地保护。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