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 我们必须做什么?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经济参考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12/21 10:05:20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编者按:国土资源部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全国土地违规违法的宗数约3.2万件,违规违法占用土地的面积在350万亩左右。尤其是刚公布的十大土地违法案更是让人触目惊心。

  “民以食为天”,目前我国仅存的18亿亩耕地“口粮田”能否守得住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

  甘藏春:查处违法案件须保持高压态势

  “土地违法的风险收益太诱人、土地违法的成本太低,是导致土地违法案件频发的主要诱因之一。”

  国土资源部国家土地副总督察甘藏春告诉记者,基层政府某些领导,受不健康政绩观的影响,在土地问题上,经常铤而走险。他表示,土地违法案件之所以频发,一个主要原因是土地所蕴藏的立竿见影的GDP效应。再有,土地又是官商勾结、权钱交易热门领域。土地违法成本低,而收效却是一举多得。因此,某些地方官对于土地运作乐此不疲、趋之若鹜,而损失的总是国家和农民的利益。

  “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形势严峻,任务艰巨。只有加大执法力度,严格司法程序,提高违法成本,从一亩一分地上坚守、严守、死守,让不作为与乱作为者付出应有的代价,耕地安全才有保障,18亿亩耕地的红线才不会被突破。”甘藏春表示,我们正在研究一个新的机制,要让违法者不能得逞。监察部、国土资源部将继续加强协调配合,结合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专项清理工作、工业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专项执法监察,认真梳理和发现土地违法违规案件线索,始终保持查处土地违法违规案件的高压态势,特别是将严格实行问责制,加大责任追究的力度,促进中央土地调控政策的落实,守住18亿亩耕地的红线。

  曾业松:消除耕地保护制度中的“制度梗阻”

  中央党校农业问题专家曾业松认为,近年来“圈地风”导致耕地锐减,有的地方甚至通过调整规划规避农田。同时,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快,建设用地需求还将进一步增大,这将给我国粮食安全带来极大隐患和风险。因此必须走内涵节约型经济增长道路,协调经济建设和耕地保护两者之间的关系,用更严格的制度和法律,确保耕地不再受到破坏。

  曾业松指出,我国刑法明确规定,“对徇私舞弊,非法批占大量土地的追究刑事责任。”从法律条文理解,似乎只要没有“徇私舞弊”这个构成要件,非法批地行为就不会被追究刑事责任。再比如,按法律规定,哪怕占用一亩基本农田都需报国务院审批。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一些地方政府往往先调整规划,将农田改为建设用地,就可以规避审批,且大多未受到严格处理,这使得一些地方党政干部敢于屡撞耕地保护“红线”。“先上车后买票”,是时下一些地方发展地方经济冠冕堂皇的理由。正是这些违法违规行为,使国家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落不到实处。很明显,在政府的有效行政及政府管制与市场自由选择的关系博弈上,存在着严重的“制度梗阻”。

  他建议,当务之急是要重新确认现有耕地数量,摸清基本农田保有量,尽快将耕地保护指标列入考核地方党政一把手政绩的主要内容。只有把基本农田这条“红线”变成“高压线”,让违法占用基本农田的行为人成为“过街鼠”,才能保住子孙后代的“粮仓”。

 

[1] [2]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