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甘肃库姆塔格沙漠步步逼近敦煌
作者:董开炜  文章来源:兰州晨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12/27 9:20:19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大肆采石 生态环境遭人为破坏

  戈壁风凌石,又称风砺石,是分布于荒漠戈壁滩的石块,历经千百万年来风蚀沙砾、自然雕琢而形成的造型奇特的一种天然石块,是西湖保护区和新疆罗布泊野骆驼保护区接壤地区的特有资源。

  伴随着各地盛行的“奇石热潮”,敦煌市收藏、买卖奇石的个人和店铺在一两年的时间内犹如雨后春笋大量增加。漫步敦煌沙洲市场商业一条街和莫高窟、月牙泉、古阳关、玉门关及雅丹地质公园等旅游景区,到处可见兼营、专营奇石的商业店铺,一种名为“风凌石”的石头,是这些店铺的主打商品。然而,随着这种产业的兴起,一双双“黑手”伸向了盛产风凌石的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新疆罗布泊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记者了解到,2006年—2007年两年,敦煌、新疆、内蒙古等地突然掀起戈壁风凌石买卖热潮,在戈壁滩上沉睡了亿万年的风凌石一时间成为“香饽饽”。一些个人和商贩由近及远大肆进入保护区,采石活动由零星开采发展到车辆大批量拉运的规模,西湖保护区内的风凌石资源面临枯竭,西湖湿地再度遭到人为破坏。

  敦煌市沙洲市场一位经营奇石的老板向记者透露:“一块风凌石的售价从几十元到几千元不等,有些店铺经营风凌石的年收入少则几万元,多则20多万元。”

  采石活动对西湖生态环境构成的危害,让西湖保护区管理局的干部职工深感揪心。

  吴三雄说:“罗布泊和敦煌西湖是我国野生双峰驼、鹅喉羚等野生动物的主要栖息地和繁衍场所之一,采石者长驱直入进入保护区腹地,少数不法之徒碰见野骆驼等动物肆意追杀,在泉眼附近设暗堡、埋炸药,残害野生动物。同时,库姆塔格沙漠是我国西北地区主要的沙尘暴策源地,采石车辆大量涌入,翻沙漠、越草地,在200平方公里左右的范围内活动,湿地植被被毁坏,原本被砾石、灌草、盐碱壳覆盖的假戈壁等原始地貌被活化,容易形成沙尘源。”

  袁海峰补充道:“采石者每次进入保护区的时间一般为3到5天,在宿营地开挖地窝子食宿、取暖,肆意毁坏胡杨、红柳等沙生植物,用火不当还会引发火灾。2005年9月,采石者在核心区腰湾墩引发火灾,烧毁天然植被200多公顷。此外,采石者结伙组队,圈地划界,时而引发械斗,治安案件多发。”

  袁海峰说:“据我们了解,新疆哈密、乌鲁木齐等地的奇石市场十分火爆,经销风凌石的商家,其规模和销售量远大于敦煌市场,他们的采石地点首选敦煌西湖和新疆罗布泊地区。去年6月份以来,管理局对进入保护区采石的现象进行了专项整治,先后查处以采石为主的违法案件40多起,涉案人员80多人。2006年下半年,进入保护区采石的车辆120辆以上。从今年查处的采石案件来看,80%的采石者来自哈密。”

  尽管管理局采取措施长期监控,打防结合,也查处了一批非法采石案件,但在经济利益驱使下,一些人仍然铤而走险,甚至以“发展奇石产业”为幌子,千方百计以合法化的身份进入保护区采石。据吴三雄介绍,去年12月,敦煌的4名采石者竟联名给敦煌市市长致信,请求协调他们进入保护区采石。

  条件滞后 保护管理工作遇困难

  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2003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2005年8月正式组建,现有事业编制25人,临时护林员80名,一期建设工程正在实施,目前只有2个保护站、1个气象监测站和1个生态定位监测站。从去年开始,管理局全面禁牧、禁采,清退放牧点23处,牲畜21600余只;在车辆易入路段建围栏、竖标牌,封堵路口25个,建设围栏21公里。由15名职工组成的林政稽查队伍围追堵截私入乱闯车辆,查处了一批非法采石案件,处理违法人员63人。“打击采石行为将是保护管理工作面临的重大问题。面对66万公顷的管理范围,人力、资金、设备等条件滞后,执法难度可想而知,我们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吴三雄忧心地说。

  袁海峰告诉记者:“保护区区域广阔,地势平坦,到处是入口,设卡难,巡查更难。目前没有森林公安机构,执法力量薄弱,执法人员被围攻的事件时有发生。2006年12月5日,8名林政稽查队员拦截运石车辆时,遭到13名哈密采石者的围攻;今年3月13日,执法人员再遭16名采石者的围攻,一名护林员被打伤。此外,目前处理采石活动的依据主要是《自然保护区管理条理》、《动物保护法》和《森林法》,由于对采石者的处罚程度轻微,不能触及其根本利益,采石活动屡禁不止。”

  文/图 本报记者 董开炜

 

上一页  [1] [2]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