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力治污 减排首次出现拐点
减排,减排!2007年,“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就像一根鞭子,不断地抽打着减排不达标的地方和行业。
年初的情况并不乐观。统计数据表明,在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20万亿元,同比增长10.7%的情况下,全国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的排放量虽然增幅回落,但排放总量不降反升。
8月21日,数字又出来了。2007年上半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比上年同期下降0.88%;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比上年同期增长0.24%,结果是一升一降,减排形势依然严峻。
严峻的形势让人惊醒,却并未让人灰心。
1月中旬,国家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在全国环保厅局长会上与大家共勉:“去年全国污染减排目标没有实现,但需要肯定的是,各级政府和社会各方面对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工作力度明显加大,污染减排的约束性指标开始发挥作用。”
6月5日世界环境日,国家环保总局负责人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也是信心十足:“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加大,环境监管能力不断加强,主要污染物排放会出现下降趋势,可以说今年将是污染减排的一个拐点。”
11月14日,数字再次说话。前三季度,全国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排放量同比下降1.81%,化学需氧量同比下降0.28%,两大排放总量首次双双下降。
两项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从不降反升,到一升一降,再到双双下降,说明国家采取的各项减排措施发挥了作用,人们有理由相信污染减排出现拐点。

12月24日,中央和国家机关节能减排工作经验交流会在北京召开。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出席会议并讲话。新华社记者陈建力摄
生态文明 治国理念创新发展
与减排的拐点相比,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可谓实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进程中环保工作的一个大拐点。
十七大报告把环境保护摆上了重要的战略地位。报告提到环境保护的文字有15处。如在分析前进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时,将“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列在首位;在阐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时,强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中,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这一切都表明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国策,真正进入了国家经济生活的主干线、主战场和大舞台。
生态文明第一次写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意义深远,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环境生态领域的专家学者认为,党中央深刻认识到“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这一基本国情,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治国理念的一个新发展,是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的深刻体现。
法国《费加罗报》11月27日刊登《中国将来能成为“绿色”强国吗?》一文,文中强调,中国已经意识到不惜一切代价的经济增长反而不利于国家的稳定。人们已经开始真正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并为此投入巨大财力。“我们可以期待,已经在中国取得巨大成功的指导经济与实践经验相结合的做法在环保领域也能取得成效。”
恢复生态 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
水是生命之源,然而目前中国的江河湖泊已经不堪重负,2006年,全国地表水总体水质属中度污染,政府官员在公开场合不讳言“有水皆污”。

这是2007年5月31日,无锡市自来水总公司南泉水源厂的工作人员在取水口附近水域打捞蓝藻。新华社发
2007年蓝藻大规模暴发,殃及太湖、巢湖、滇池,更是引起万众反思,人们先是追问水污染的原因,进而质疑曾经备受赞扬的发展模式。“无论经济怎样繁荣发达,如果不能让老百姓饮用干净的水,人民群众就不会认可我们的全面小康模式,江苏全面小康的成果就会被颠覆。”江苏省主要领导的这一评断,被视为对GDP崇拜者们的一声断喝。
围绕让老百姓喝上干净的水,今年相继开过松花江流域污染防治会议、全国湖泊污染防治工作会议、全国河流污染防治会议,3次全国性的水污染防治会议传达出同一个声音: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