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福建:保护生态环境 发展林业经济
作者:吴佳佳 石伟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1/17 8:58:16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来到福建的人们无不为满目新鲜的绿色所感染。飞机飞临福建上空,透过舷窗俯视,看到的是葱葱绿绿的山峦,那无边无际的绿色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行走在福建的任一市区街道或村庄的道路上都能看到成片的棕树、柳树或梧桐树守着田野、道路和村庄,仿佛是一道道美丽的屏障,绿树成荫的景象无处不在。

    “这是因为福建省有着丰富的森林资源,目前全省森林覆盖率已高达6296%,位居全国第一。”福建省林业厅厅长黄建兴说,“得益于良好的森林生态环境,福建省空气中二氧化硫、总悬浮颗粒物和降尘等年日均值达到或超过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拥有武夷山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厦门鼓浪屿、宁德白水洋奇观等众多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和自然保护区……” 

    最近,福建省委在《关于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决议》中提出“要努力实现永续发展,加快生态省建设,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根据规划,生态福建将在2020年建成。这不仅是福建的追求,更是全省上下在探索实践中形成的共识。近一个月来,记者在八闽大地采访,看到了全省上下为保护森林资源、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所做出的巨大努力。

    推行林改:

    挖掘商品林潜力

    “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2003年福建省率先开展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确定了农民在林业经营中的主体地位,林业发展的步伐明显加快。据林业厅介绍,推行林改的这5年是福建省森林资源增长最快的5年,林业产业产值每年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2006年达到1002亿元。

    武夷山市武夷街道柘洋村的邵友祥,每天坐在自家门前的柴墩上,望着对面的青山,心里有说不出的喜悦。2007年1月,他和同村的其他5位村民,以71700元竞得家门口青山151亩采伐基地30年的承包经营权。他们把这片山当作“菜园子”来管。每天清晨,上山整地、挖穴、种苗、劈草、施肥,傍晚回家。虽然辛苦,但很满足。

    邵友祥等在他们竞得的山林上,已种下2万棵杉木、7000棵松树、3000棵阔叶树,这些苗木的钱全部来自政府部门赠送。根据规定,凡是个私营造用材林,能按工程造林施工,造林面积10亩以上,整地和年终造林验收合格的,政府部门根据不同树种每亩给30元—60元的造林补助。连续三年,邵友祥他们都可以拿这样的补助。

    邵友祥高兴地对记者说:“植树的成本在12年内就可以收回来,到了30年可以有上百万元的收入。这给自己留下了一笔养老金,也给孩子们留下了可观的财产。”

    柘洋村的另外几个村民见邵友祥他们干得红红火火,也自发组成联合体,竞得150亩采伐基地33年林地使用权,短短2个月内就全部营造上了速生丰产林。

    武夷山市林业局工作人员介绍,农民生产积极性非常高,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作为经营主体的农民把山看成聚宝盆,从过去不要山到现在争山造林种果。武夷山有山林面积3182万亩,应林改面积1857万亩,目前已有112个村基本完成集体林权改革。

    打造森林人家:

    扶持生态公益林发展

    林改后,拥有商品林林权的农民找到了致富的途径,商品林地的发展有了保障。然而福建仍有占全省森林面积三分之一的生态公益林,这些公益林所在地农民怎样致富,成为新问题。福建细分林业经济,对林业实行分类经营管理。商品林追求环境效益、经济利益最大化,生态公益林则主要用于维护生态安全和改善生态状况。为此,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扶持生态公益林的发展。推动“森林人家”发展,便是扶持措施之一。

    远远望去,竹篱环绕的农舍掩映于苍翠之中,郁郁葱葱的山林之间几缕炊烟正袅袅升起。走到近处可以看到,服务员们正在开放式厨房内为游客准备菜肴,各色山珍、农家小菜及烧烤令人食欲顿起。在农舍门前,有一个醒目的标识“森林人家”。这是记者在福州旗山国家森林公园内看到的情形。福州市林业局工作人员介绍,这就是福建省独有的一个休闲健康旅游品牌———“森林人家”。

    2007年“五一”黄金周前夕,福建省林业厅酝酿已久的“森林人家”健康休闲游项目在福州旗山国家森林公园正式启动,标志着福建创新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步入运行阶段。专家介绍,“森林人家”是福建省审时度势推出的生态友好型旅游产品,以良好的森林资源环境为背景,以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国有林场和采育场优美的景观资源为依托,以林区农户为经营主体,充分利用林区动植物资源和乡土特色产品,融森林文化和民俗风情于一体。这种旅游方式属全国首创。

    “森林人家”旅游产品的推出,还带动了附近农村经济的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各色农家菜令游客们胃口大开的同时,不忘捎带些笋干、鸭蛋等土特产品回家,这让当地农民着实挣了一把。在漳平九鹏溪景区带动下,南洋乡的鸡、鸭、猪、羊等养殖业迅速发展,因为供不应求,当地的油茶由15元/斤上涨到18元/斤;南屿五都村也因此成为远近闻名的农家美食村,8家酒楼年收入600万元。

    建立补偿制度:

    推动可持续发展

    有条件的地方才能发展“森林人家”。显然,这不能全部解决生态公益林的保护发展问题。福建的做法是:公益林还权于民,加大补偿扶持力度。

    福建省通过改革,探索出一条国家和地方共同补偿与林农自我补偿相结合的公益林建设之路:坚持公益林性质不变、经营方式不变,实行补偿到户、双重管护、生态优先、适度利用、科学经营、有序管理,承包者不仅可直接得到生态补偿费,还可得到开发林地与合理经营间伐等收入。

    武夷山市林业局分管林业资源的刘宝忠书记告诉我们,生态公益林保护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参与其中的主力军是广大的农民。目前,生态公益林补助标准仅为5元/亩,与商品林的产出收益相差十几倍。只有逐步提高对生态公益林的补偿标准,弥补经营者受到的部分经济损失,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公益林的保护问题。

    据了解,2007年福建省出台《江河下游地区对上游地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方案》提出“受益者也要为好的生态环境买单”,让经济发达地区通过这种方式反哺林业。方案实施后,全省每年可筹措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8590万元。补偿资金由市政府负责筹措,统一上缴省财政专户,对全省42943万亩生态公益林统一标准按面积进行补偿,补偿资金直接补偿到户。这一方案的实施,可使全省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每亩提高2元。2008年开始,福建省生态公益林补助标准便可提高到7元/亩。

    福建省委、省政府正在探索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受益者合理负担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逐年增加省级森林生态财政补助。同时要求各市、县政府多渠道筹措本级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福建规划建设的生态公益林保护工程将重点保护现有闽江、九龙江、汀江等主要流域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沿海防风固沙林、城市周边景观林、交通要道护路林等,到2010年建成结构比较合理、功能比较稳定、基本满足国土生态安全需要的生态公益林保护体系。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