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莫把遗产变资产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中国环境报》2004-7-12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4/7/12 13:35:14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曲径通幽的苏州,世界遗产大会谢幕了。又有些或历史或自然的遗迹被“验明正身”,标上了遗产的身份。
  但是,总有些莫名的担心,无端地怕有些遗迹因了遗产的身份,而就此会变得濒危了。
  这样的想法颇有些令人诧异:怎会?然则真的不会么?倘遗产摇身一变成了资产,恐怕就会了。
  北京的琉璃厂,过去常上演着这样的故事,怀揣物什者匆匆走进古玩店,请行家鉴定,带着期盼的脸上阴晴不定着。倘一番斟酌推敲之后,确认那东西的确源远流长,祖宗留下的便是陶盆土碗,也身价一跃百倍,由敝帚变遗产了。于是欢喜鼓舞而去。指望他从此将遗产顶礼供奉,谨供参观,博个蓬荜生辉,那是休想。供诚然会供,但最终还是要“变现”———讨个好价钱,一卖了事。
  作为儿女,希望父辈百年之后能留下些许遗产涵养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倒也在情理之中,纵嘴上不说,心里大抵总是想的。而为人父母者,也总是希望自己能留下些什么,所谓荫及子孙罢了。
  但先祖先宗的遗产,到了后人手中,往往直截了当地变了资产,被毫不吝惜地用着。自己手头那点祖上传下的东西贴上遗产的标签,就开始忙着用它摇钱了。这些年,在世界遗产周围甚至里面大兴土木的事,见诸报端的不在少数,甚而被联合国亮了黄牌的也是有的。
  遗产于是成了摇钱树,想免了濒危,恐怕也是身不由己了。
  在这次世界遗产大会上,很多地方官员趋之若鹜,会内会外地斡旋,希望弄个响当当的名号回去。
  其实大可不必。倘心中真把祖宗留下的东西当了遗产,便讨不得那标签,亦自会尽心爱护,倘是把它当了资产,求个奇货可居,就免不得要去博个身份了。若以这样的心态对申报世界遗产孜孜石乞石乞,说是居心叵测便毫不为过了。
  说到底,遗产其实是无价的,纵说它有价,那也是一种不能货币化而论的潜在且长久的价值。倘把遗产不分青红皂白一股脑地变成为我所用的资产,毫无疑问,是一种贬值。
  这样的一锤子买卖是做不得的。
  一锤子下去,砸的终归是自己的招牌。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