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企业能否经受十大考验
作者:班健 刘秀凤  文章来源:中国环境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1/25 17:30:15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考验一
  如何规避环境风险
  2007年4月3日,湘潭电化(002125)在上市的第一天就发布澄清公告,说明自身的环保问题。其实,在这家企业上市前后关于其环保问题的争议一直没有平息过。多家媒体前往湖南湘潭实地调查,发布的数据触目惊心。虽然现在问题已经解决,但规避环境风险对于企业的重要性却可见一斑。
  2007年7月3日,国家环保总局对长、黄、淮、海流域32家环境违法企业挂牌督办,包括与中石化、海螺水泥等上市公司相关联的企业和蒙牛乳业分公司、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下属企业等知名企业。这反映出一个严峻的现实:环境风险日益逼近知名企业,一些分公司将本应履行的环境责任丢之脑后,违法行为多种多样,直接损害总公司环境形象。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报道促成更多企业建立环境风险预警机制。因为被限批、被整改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上市融资也必须迈过环保这道坎儿。
  考验二
  如何进行危机公关
  2007年,各类企业环保违规的事件不断见诸媒体。这其中有不知名的小企业,也有中石化、华能、华电这样的央企,更有米其林、百事可乐这样的跨国企业。面对媒体的曝光,这些企业选择了截然不同的态度。小企业主“走为上”的策略已不足为奇,而大多数国企也是“一问三不知”的态度,就值得关注了。相比之下,跨国企业采取了较为积极的态度,会主动与媒体沟通。
  在“中国空气污染地图”中,国有几大电力集团均有多家电厂上榜。在记者联系采访时,企业的相关人员告诉记者,这些信息是过时的,电厂问题已经被解决或者已经拆除。在请他们详细介绍情况时,他们婉拒了记者的要求。在他们看来,保持沉默能让问题就此打住,而如果再去解释,则会让企业的老问题再次暴露在公众面前,损害企业的形象。
  沉默真的能让危机自行消失吗?在危机管理中有一个48小时原则:危机出现48小时后,如果相关方不公布真相,七成以上的公众就会默认了媒体的报道。更重要的一点是,如果处理不当,危机中的事实冲突会消失,而价值的损失则会沉淀。
  考验三
  跨国公司如何守法
  2008年1月9日,国家环保总局向媒体通报了对130家存在环境违法行为的跨国公司进行环保后督察的情况,其中发现欧诺法装饰材料(上海)有限公司、上海中远川崎重工钢结构有限公司等仍存在违法行为。在整个2007年,跨国企业在中国的环保违规一直是媒体关注的焦点,这其中包括家喻户晓的百事可乐、肯德基、杜邦等。
  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告诉记者,这些跨国企业在中国的工厂如果要实现达标排放,必须说服董事会增加环保投入,但这在董事会上是很难通过的,因为他们认为减少环保投入所要面临的风险并不大。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现实,公众在商品选择是对于企业环保行为的漠视,监管不到位,甚至招商引资中的某些不合理承诺等,都是让这些“环保楷模”变成“反面教材”的重要因素。改变这一现象,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在目前的情况下,加强监管是当务之急。
  考验四
  节能减排怎么做
  2007年,各级政府都在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对于每一家企业来说,必须充分诊断自己的问题,针对自身问题,对症下药并最终治愈顽疾。但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对于位于江苏的理文造纸来说,扩建时要考虑的最重要因素不是投资能否到位,而是如何盘活现有的环境容量,自我消化,在内部减排上下功夫。为了获得环境容量,江苏理文颇费一番心机,水要在深度回用上下功夫,而脱硫指标,则是通过排污权交易,从市场上买来的。而中国石化镇海炼化分公司认为,“零排放”是一个理念,也是工作的目标。他们的负责人认为,作为特大型炼化企业,建立企业内部的循环经济模式,是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必由之路。从2001年开始,镇海炼化逐步形成了以“高利用型产业链”和“废弃物零排放”为目标的内部循环经济模式。
  来自同行的经验值得借鉴,真正对症下药的良方则是需要自身在实践中摸索,这考验的是经营者的智慧和勇气。
  考验五
  如何顺应产业政策要求
  国家产业政策的规定对民营企业来说,就是生死线。符合则存在,不符合,就只能淘汰。位于河北省武安县的河北东山冶金有限公司是一个民营企业投资的国家限制的钢铁企业,其负责人说,现在把环保和企业发展、生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企业发展的主旋律就是以节能减排统筹全局,按国家鼓励的政策寻求发展。
  作为中国有色金属行业第一家环境友好企业,目前云南铝业的环境实际绩效已达到铝行业领先水平。而早在10年前,云铝就把重视环保列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和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公司总经理丁吉林说:“我们提前认识到了行业发展趋势,必须走节能减排之路。在大家还没醒过来时,我们已经先做了。”
  由此可见,把握大局,先行一步对于从容应对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至关重要。如能未雨绸缪,提前改变,等到产业政策发布的时候,自然就能够闲庭信步。但如果时刻想着能躲一天是一天,那么产业政策真正开始执行的时候,企业的慌乱也就可想而知了。节能减排的趋势是不可逆的,所以“出门要趁早”。

 

[1] [2]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