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企业信息公开应案例先行 |
作者:步雪琳 文章来源:中国环境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1/31 19:23:06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今年5月1日起,国家环保总局颁布的《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将开始实施,其中对企业公开环境信息的规定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中国环境科学学会近日召开的促进中国企业环境信息公开专家、媒体研讨会上,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建言献策,各抒己见。 企业公开信息,有利于强化监管和公众参与 我国发布环境报告的企业仅23家,与通过环境体系认证的5064家形成巨大的反差,企业环境信息披露何时才能成为主流还是个问号 “21世纪被称为环境的世纪,企业环境报告已经成为企业体现自己社会责任的一种重要形式和工具。”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教授毛显强认为,企业环境信息公开首先是国家政策的要求。“《清洁生产促进法》、《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以及《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等都要求企业披露环境信息。”毛显强同时指出,公开企业环境信息也有助于提高企业的信誉、竞争力和凝聚力。 毛显强介绍,目前,全球最大的500家公司全部编制环境报告书,但是我国企业的环境信息发布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我国通过ISO14000环境体系认证的企业已经达到5064家,居世界第二,但是目前发布环境报告的企业仅23家,其中有7家外资企业、两家中外合资企业、14家本土企业,与通过认证的情况非常不对称。” 作为一名基层环保工作者,山东省青岛市环保局总工程师王军提出,企业公布环境信息对于强化环境监管的作用太大了。“如果企业每年都能发布环境信息,通过分析对比,企业污染物排放量和能耗的变化一下就看出来了。” 王军认为,引导企业公开环境信息有利于调动企业节能减排的自主性,“而且很多时候,公众有对企业进行环境监督的热情,但是因为不能了解有关信息,很难把这种热情转化成参与的力量。公开企业环境信息,也有利于公众参与。”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副教授梅凤乔认为,企业环境信息披露什么时候能成为主流还是个问号,现在愿意披露信息的多是高端企业,但目前环境保护重点抓的却是污染重的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的出台就是抓落后企业,这符合我国国情。” 首先要明确环境信息包括的范围 现在企业发布的环境报告名称五花八门,一家公司一个样,一年一个样,没有可比性,一定要实现标准化 无论从哪个角度考量,企业发布环境信息都是大势所趋。但是企业发布的环境信息究竟应该披露些什么内容,与会专家认为,在这方面,中国企业还有诸多欠缺。 就目前已经发布的企业环境信息而言,毛显强认为,存在的普遍不足是缺少环境会计的内容,环境贡献披露不详尽,没有以生命周期为披露对象,第三方意见缺失,而且缺少专门术语的索引和定义。 王军提出,多数企业发布的环境信息数据少、不规范,没有对环境贡献的定量化描述,很多内容仅停留在对企业如何支持环保和进行绿化等方面的宣传上。而这样的信息可读性差,不利于节能减排和公众了解,反而削弱了环境信息披露的效果。 毛显强介绍,国外发布环境信息已经相当成熟了,逐步建立和完善环境报告书的相关法律、法规,使环境报告书逐步制度化,而在国内,这些工作刚刚起步。同时,国外企业环境信息的发布对象非常广泛,包括投资者、雇员、供应商、顾客、政府、公众等各个方面,而我国企业公开环境信息最主要的接受对象只是投资者。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部长丁宁宁提出,要求企业进行环境信息公开,首先要明确“环境”包括的范围。丁宁宁同时还表示了他的担忧:“有的企业连检测设备都没有,公布什么啊?”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跨国公司研究中心主任王志乐提出,目前很多企业发布的社会责任报告里将企业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的概念混为一谈。事实上,公司有经济、社会和环境三大责任,不要泛化地混在一起,要理清。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王立彦提出,现在企业发布的环境报告名称五花八门,一家公司一个样,一年一个样,没有可比性,所以一定要实现标准化。而且企业能耗等统计数字的得出轻而易举,但是现在都公布不出来。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孙兴华研究员认为,当前,很多企业没有进行绿色核算,披露的数据不真实。而且由于没有绿色会计准则,企业披露的信息也无法进行统一核算。“绿色核算是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基础,应该完善《会计法》,并进一步加强对绿色会计制度的研究。” 环保部门应该积极介入,让企业知道做什么,怎么做 不同地区、不同省份的产业结构各不相同,如何引导企业发布环境信息成为重要环节;再好的法规也要先把案例做好,以一个带一片 丁宁宁提出,要抓重点污染源企业,一个行业,一个地区,从小企业着手做起,一个企业做好了,对其他企业就有示范意义。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毛建素副教授认为,要从国家重点行业、企业着手做工作。而且,我国不同地区、不同省份的产业结构都不相同,应该引导企业有针对性地展开信息公开工作。 王军指导青岛海尔集团制作了第一份环境报告书,他提出:“引导企业进行环境信息公开,可操作性问题是核心,如果太理论化,往往导致全军覆没。” 王军认为,现在中国企业很大的问题是数据缺乏,而且不规范,因此,主要是第一年做环境报告的难度大,如果第一年做好了,第二年就容易多了,这同时也促进了企业数据的规范化。 王军提出,再好的法规也要先把案例做好。中国现在的当务之急是让国家环境友好企业、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的分公司、环境标志认证企业、ISO14000认证企业和与重点污染物控制密切相关的企业先做起来,以一个带一片。 “环保部门应该积极介入,让企业知道做什么,怎么做。”王军介绍,山东省已编制了《山东省企业环境报告书编制指南》,提出了编制企业环境报告书的一般原则、基本要点、技术路线、内容框架和指标等级,引导企业进行环境信息公开。 企业环境信息需要第三方监督 “环境信息公开,读者读后想了解的信息没有,是内容问题;读了不信,是可信度问题。”企业环境信息的认证谁来做、认证机构的资质如何认定等问题都需要跟进 企业公布了环境信息以后,读者如何能相信呢?与会专家普遍表示,需要第三方进行监督。 “环境信息公开,读者读后想了解的信息没有,是内容问题;读了不信,是可信度问题。”王立彦提出,读者是不是相信企业发布的环境信息,不能靠企业和读者之间进行沟通,而要由第三方监督。而进行监督的第三方是否可信必须要有标准,有资质的认证。 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副教授周律认为,《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施行以后,配套措施要跟上。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制度本身是个系统,企业环境信息的认证谁来做、认证机构的资质如何认定等问题都需要跟进。 王军对企业公布信息的可信度持乐观态度:“任何企业发布的数据落到纸上,都是要反复权衡,要负责任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李宇军提出,企业环境信息公开是给公众看的,是要让社会了解。因此,应进一步提高公众对环境的关注度,并使企业发布的环境信息尽量容易被广大公众所理解。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