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时代先锋:“绿化将军”张连印
作者:江山 王明浩 陈…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2/1 8:41:14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传说中的愚公,岁岁月月挖山不止,从不动摇。

  千年之后的雁门关外———山西省左云县,一位黑红脸庞、头顶草帽、肩扛铁锹、身着作训服的老人,如愚公一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在山上不停地义务栽树。

  他就是被人们誉为“当代愚公”“绿化将军”的河北省军区原副司令员张连印。

  将军立下“军令状”

  “植树造林、防风治沙,是咱们国家的一项战略工程,作为一个退休的老兵,我想把植树造林作为自己退休后的最后一个战场。我一不要林权,二不要地权,30年后无偿交还集体。”

  2003年5月,服役38年的张连印从领导岗位上退休,张连印立下了“义务植树、绿化荒山”的军令状。

  这一年他58岁。

  “荒山秃岭和尚头,有河四季无水流。”将军故乡张家场村位于全国林业六大工程之一的京津风沙源治理区,是我国北方荒漠化土地集中分布区。全村共有土地17754亩,耕地只有6346亩,其余11000多亩都是荒山荒坡,风起沙扬。

  站在家乡的荒山上,张连印浮想联翩,心里很不是滋味。

  望着一片片光秃秃的荒山,张连印下定决心:“植树造林、治理风沙,给乡亲们作个示范,以回报家乡、报答部队。”

  2003年10月,张连印带着妻子离开石家庄,回到老家,开始了他植树造林、绿化荒山的新战斗。

  将军永吹“冲锋号”

  改变生态环境,不像房前屋后栽几棵树那么容易,它需要科学指导,整体规划。张连印带兵是内行,干这活儿却是外行。

  但他不懂就学,拜专家为师。经过现地调查后,他先后20多次到县、市、省林业部门,咨询专家,学习生态环境建设的有关知识和植树造林防风治沙的办法,并请省林业勘测设计院的有关专家,现地勘查设计,制定出了《张家场生态园林村建设总体规划》。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张连印身先士卒,带头苦干,与村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

  但辛勤的汗水,并没有换来应有的成果。由于经验不足,第一年栽下的树苗成活率还不到50%。这时,堂弟张连茂等不少亲戚朋友都来劝说:“大哥,村里种了几十年树,都没活几棵,咱们还是别费心思了。”

  痛定思痛。张连印虚心拜县林业局的技术人员为师,悉心请教在沙化土地严重的地区如何植树造林,请省林业厅植树专家当顾问,逐步摸索出适合家乡气候的树种和植树方法。

  如同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张连印对植下的每一棵小树都倾注了自己的感情,整地、挖坑、植树、围圈、浇水、掩埋……每一道关口都科学把关,终于使树的成活率上升到85%以上。

  4年多的风餐露宿,4年多的含辛茹苦,4年多的甜酸苦辣,永吹冲锋号的张连印终于获得了硕果,荒山绿化面积达到3000余亩。

  将军麾下“百万兵”

  “一个人能力再大也是有限的,众人拾柴火焰高。”张连印当初回乡造林,就是为了带动大家共同来绿化荒山。

  怎么带动呢?张连印除率先垂范外,还干了三件有口皆碑的事:

  第一件事,从2003年至今,张连印筹措资金数十万元,在家乡的荒山、荒岭上打了8眼机井,修了3500多米的水泥路,挖了3400多米长的灌溉渠,为村里绿化荒山打下了基础。

  第二件事,在荒废的河滩上建成了300多亩的苗木繁育基地,将自己摸索出的20多个树种,育成树苗近200万株,提供给全县绿化荒山。

  第三件事,将自己绿化荒山的经验进行系统总结,使张家场村形成的“封山育林、人工造林、种苗繁育基地、农业科技苑、村庄改造”的经验在全县进行了推广。2007年7月,这个村被确定为山西省生态园林示范村。张家场村植树经验的推广,使荒山绿化队伍形成了百万之众。

  有人戏称,卸了甲的“愚公司令”是光杆司令了。张连印却幽默地说:“我的麾下有着百万兵呢,你们看那满山的樟子松、云杉,油松、胡杨、侧柏、沙棘,一行行,一列列,漫山遍野,不都是我的兵吗!”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