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花马湖电排站港 十年污染之困 |
作者:王毅 文章来源:长江商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3/20 16:46:21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该湖面辖属鄂州黄石,两地环保部门互相推诿,村民上访近10年未果 ◆核心提示 花马湖,鄂州市第二大湖,面积1 万余亩,紧邻黄石,其水系多条支流连通两市。电排站港是花马湖水系的支流之一,港边分布着鄂州市花湖镇胄山村500 余户村民及5000 余亩的耕地和养殖厂。电排站港虽属鄂州管辖,但是该村离黄石市区不过10 多分钟车程,连村民们的手机号都是黄石的。因为湖水遭到污染,10 多年来村民们饱受其苦,村副书记上访近10 年没有结果。两地环保部门则认为是“地形复杂”,水源污染责任的源头在对方。 3 月16 日,记者来到电排站港,虽然下着大雨,仍有阵阵恶臭袭来,港里水面发黑,两边堆满黑色的污泥和生活垃圾,还有两个排污口正流着黑水。离花马湖约4 公里地段分布着纺织、制药、食品等多家企业。 昔日风景湖 今日黑水横流 “我家住在花马湖旁,这里有数不清的湖泊,有‘千湖之城’的美称。春天,小荷尖尖从湖底冒出,各种水鸟,从远方飞来,水鸟在湖边低着头欣赏自己倒映在水里的影子。 …… 花马湖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个美丽的湖泊,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2007 年4 月,黄石当地一家媒体刊登了该市广场路英才学校一位小学3 年级学生的作文《美丽的花马湖》。正如文章中所写,在两市居民心中,花马湖一直是“一个美丽的湖泊,一座巨大的宝库”。 花马湖面积1 万余亩,整个水系跨越鄂州、黄石两市的花马湖,是鄂州市第二大湖。约5 公里长的电排站港是花马湖的支流,位于鄂州、黄石两地交界地带。鄂州市花湖镇胄山村有500 余户、1700 余人,及在两市居民心中,花马湖一直是“一个美丽的湖泊,一座巨大的宝库”。 5000 余亩的耕地和养殖厂分布港边。村民丝毫没感到这是“美丽的湖”,相反,他们却因此伤透了脑筋。几公里长的电排站港,常年黑水横流,港边充满刺鼻的恶臭味。一到汛期,港里的污水直接流入花马湖。 担心井水污水 村民自备纯净水 梅向新直叹气:“哎,守着港水,养殖却一直靠天下雨。” 花湖镇胄山村,虽属鄂州管辖,但该村离黄石市区不过5 公里。上世纪80 年代后,随着黄石的发展,两地交流日益紧密,不断有黄石的企业和居民搬往胄山村,该村也利用“城边村”的优势,村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梅向新是当地的一家养殖户,70 多亩鱼塘离花马湖不到2 公里,分布在电排站港周围。梅向新站在鱼塘埂上,看着一边是干涸的池塘,一边是一港污水,直叹气:“哎,守着港水,养殖却一直靠天下雨。” 担心缺水,梅向新投放的鱼苗越来越少。港水未被污染时,他的鱼塘每年每亩产鱼一两千斤,现在不过几百斤。梅向新说,十几年前,该村有20 多户村民养鱼,由于港水被污染,缺少水源,现在仅剩3 户。 饮水机在这个村中较为普遍。“井水离污水港这么近,吃了心里不安啊”,梅向新说。2007年12 月,国家实施安全饮水工程,胄山村装上了自来水,在这之前,村民们担心自家的井离港太近,家庭条件好点的,都买了饮水机。 梅向新算到,1 桶水4 块钱,两三天一桶,为此,他家一年为喝水要多付五六百元。 梅副书记点了根烟,慢慢地说,“十几年来都这样,我们早麻木了”。 电排站港与花马湖的交汇口有一排木头搭成的小围堰。村民杨登喜介绍,为防止汛期电排站港的污水进入花马湖,湖边的养殖户想尽办法,“能挡一点算一点”。 副书记:上访了近10年都绝望了 梅子贵气愤地说,“我们村受了十几年污染,黄石、鄂州两地却都说没办法”。 胄山村副书记梅子贵为此上访了近10 年,他直摇头,“绝望了,绝望了”。 “这个问题说实话我们鄂州也没办法,你们要向黄石反映”,梅子贵向记者学舌,“这不是我们黄石的责任,你们属于鄂州”。梅子贵经常被两地相关部门踢“皮球”。“这不是一个地区可以处理的,这是跨地区的历史性问题”。多年来,胄山村副书记梅子贵和村民们多次上访两地,经常得到这样的答复。 梅子贵清楚地记得,2003 年11月13 日,他陪鄂州环保局等部门现场查看污染情况,黄石环保部门随后也去了现场。两地环保部门在公开场合却没就此事进行交谈。 梅子贵气愤地说,“我们村受了十几年污染,黄石、鄂州两地却都说没办法”。 部门态度:污染责任不在我们 “这都是旧闻了,扯了十几年的皮。各家都为各家的孩子说话。” 黄石环保局环境监察支队副支队长吴颖称,鄂州是上游,黄石是下游,只有汛期下了暴雨,电排站港水位上升,才会回流至花马湖。 一工作人员解释,“枯水期关闸后港里是死水,鄂州有关部门为了降低成本,关闸后没有及时抽水,死水放一段时间肯定臭了。” 鄂州市环保局研讨此事后给出结论:“按目前情况看,大部分还是工业污水,而鄂州在附近没有一家企业,污水自然是黄石排放的。”并表示,“污水肯定不是我们的,我们只能处理自己区域的企业。” 鄂州市环保局鄂城区局相关人员也表示,“是黄石监管不到位,仅在蔬菜种植上,按一半的土地受害计算,1300 亩每年平均每亩减收500 元,年损失65 万元,10 年损失就达650 万元……” 黄石环保局一位知情人士颇为激动地说,“这都是旧闻了,扯了十几年的皮。各家都为各家的孩子说话。”“很复杂,这不是一个地区、一个部门办得好的事,遇到这些情况要找省环局保仲裁”。 ◆老人印象 以前钓了鱼直接下锅 75 岁的廖德华老人在电排站港边住了几十年,他指着一港黑水,双手颤抖着说,“夏天,港水周边都是臭皮蛋味,家里连窗户都不敢开”。 “20 年前,河水清澈见底,鱼虾成群,我在河里钓上一条鱼就直接下锅……”廖德华轻轻摇头,反复念叨,“现在这一带最常见的钉螺都绝迹了,整条港连条死鱼都没有”。 廖德华在电排站港边种了一小块菜地供自家吃,即使离港不过两三米,也只能“靠天吃饭”。遇到干旱天,75岁的廖德华就从家里挑自来水灌溉,大桶的水挑不动,他就换小桶多跑几趟。“港里的水这么脏,用这个种菜哪个敢吃。 ◆专家访谈 访武汉城市圈发展研究专家、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吴让松处长 跨区域污染敲响了环保统筹警钟 考核不达标将“一票否决” 长江商报:武汉城市圈被批准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环保工作在城市圈建设中处于什么地位? 吴让松:去年,武汉城市圈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就将环保提到很高的程度,是一个硬指标。节能减排等任务将作为对城市圈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依据,考核未达标的将被“一票否决”。同时,要提高污染企业的违法成本,加大处罚力度。目前,省市相关部门正在制定统筹武汉城市圈环境规划和保护的初步方案。从今年起,湖北省将统筹武汉城市圈的环境规划和保护,进一步加强武汉城市圈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进一步探索城市圈内环保部门之间的协同监管等机制。 跨区域的纠纷还要靠上级 长江商报:您提到城市圈内环保部门之间要协同监管,而花马湖电排站港的污染纠纷,两家环保部门各执一词,都表示难处理。为何两地交界处成了环保工作的复杂地带? 吴让松:跨区域的污染纠纷屡有发生。跨区域污染,不仅涉及地方保护主义,有的地方为了经济增长,鼓励扩大生产,没把环保放在重要位置。各地互相推委,跨区域问题就更难解决。 长江商报:这起纠纷也给正处于起步阶段的武汉城市圈统筹环保工作提了个醒,遇到类似问题,当地相关部门该如何处理? 吴让松:遇到这种情况,城市圈各地的环保部门要互相协调,认真调查,处理好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不能给出模糊概念,更不能互相推委。目前看来,主要还是靠上一级相关部门调查后,区分各地责任,协调各地共同出资,共同处理。 统筹城市圈环保主抓三方面 长江商报:武汉城市圈由9个城市组成,在多次会议上都提出要统筹城市圈的环保工作,您认为该如何统筹? 吴让松:要实现武汉城市圈统筹环保,三个方面缺一不可:首先要加强行政管理,统筹规划,建立联合执法、互相补偿机制;其次要有投资主体,建立共同的投资公司,解决跨地区的环保等方面的问题;最后要有解决问题的平台。吴让松透露,目前正在考虑设立武汉城市圈环保基金。 采写:本报见习记者王毅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