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重庆黔江十万农民“靠天”喝水成历史
作者:余继军  文章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3/23 16:33:46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人民网重庆3月22日电 (记者余继军)巴渝春来早,刚进3月,淅淅沥沥的细雨就连绵不绝地下了起来。然而,在地处武陵山区腹地的重庆市黔江区广大农村,已看不到往年家家户户提桶拿盆接雨水的景象了。在新华乡石钟村农民徐光犬的家里,老徐热情地招呼喝茶,“不怕你们笑话,以前我们这里缺水严重,水珍贵得很,客人来了,连茶都舍不得泡。现在不一样了,你们想喝多少就喝多少。”

  老徐所在的新华乡长期以来缺水严重。据乡党委书记何平介绍,每到夏季,浩浩荡荡的找水大军就会“活跃”在全乡的各个山坡上。“那个时候,只要下雨或找到一点水源,我们就会动用一切工具蓄水。”如今,黔江区水利部门探索出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新路,终结了他们喝水“基本靠天”的历史。他们打破以往“先建设、后管理”的老办法,尊重群众意愿,组织受益群众参与工程的建设和管理,引导组建村民饮水安全协会,探索出“先建机制、再建工程、协会管理、有偿供水、政府监督”的长效机制,一举解决了11.16万农民的饮水安全问题。

  黔江区属典型的喀斯特地形,素来难以蓄留水源,全区42万农业人口中有31万饮水不安全。黔江区以往靠财政拨款也修过人饮解困工程,但由于农民参与不积极,蓄水池等设施缺乏管理维护资金,新建不久的饮水工程很快报废。2006年10月,新华乡在全区试点,率先推行新的水利工程建设机制。他们首先将规划设计方案提交受益村组群众讨论,确定对项目实行协会管理和有偿使用;其次,在自愿基础上成立乡饮水安全协会,建立起财务管理、成员选举办法等管理制度;最后,选举产生饮水安全分会成员和管水员、监督员,并由受益群众讨论确定水费收费标准、管理人员监督制度等。黔江区政府还明确规定了饮水工程的产权归属。

  清晰的产权界定和高度民主的工作机制使新华乡干部群众兴修水利工程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他们整合各类资金650万元,引水源,新建水处理厂,整体解决了全乡12553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以前我们的水利工程存在‘年年修水利,年年缺水喝’的尴尬现象。” 黔江区政协副主席、水利局局长简兴德说,“如今我们让广大受益农户直接参与项目决策和建设管理工作,把最为关键的筹资和管理环节,放在工程建设前就解决好,真正体现了建设一片、成形一片、受益一方。”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