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流动的“生态哨所”
作者:孔祥武 吴占龙  文章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3/29 8:08:04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三月时节,乍暖还寒。在吉林省重点保护湿地——珲春市敬信湿地,大雁、野鸭和叫不上名的候鸟成群结队,或天空飞翔,或水塘边嬉戏,偶尔三五只落到庄户人家的小院里觅食。

  一群橄榄绿,是这群鸟儿背后的守护神。几年来,吉林省珲春公安边防大队的官兵,在完成边境管理工作任务的同时,主动承担起这块位于中俄朝三国交界、面积达8000余公顷湿地的保护义务,把飞临这里的鸟儿默默守护。

  兼职护鸟员

  “看,这儿有一只大雁被夹子夹住了。”

  “轻点轻点,快把大雁放开。还好,就是左腿受了点皮外伤。”

  3月18日,外出为候鸟投食的派出所战士在苇塘边发现了一只被夹子夹住的大雁,司机小刘利落地从车上拿下医药箱,战友们细心处理了伤口,看到大雁还能飞,大家放下了心。

  每年3、4月份,都有10万多只候鸟到敬信湿地栖息和觅食。前几年,驻守此地的敬信边防派出所官兵常常利用治安巡逻的机会,救助伤病鸟类,制止非法狩猎活动。2005年,时任派出所教导员的李会秋请来专家讲解有关湿地保护和生态链的知识,大家才意识到,以前的无意之举原来为保护环境做了好事,身边这片水草相连的湿地原来这么重要。

  从此,官兵们守护湿地、保护鸟类便由“业余”改成了“兼职”,“边境110”巡逻车也被大家称为流动的“生态哨所”。

  六只红隼的家

  珲春边防大队防川边防工作站驻守在敬信湿地的附近。一进入营区,就看到旁边的两棵杨树上分别挂着一只造型独特的“灯笼”,里面曾经住着六只红隼兄弟。

  2007年春天,一对红隼把家安在了工作站营区旁的通信铁塔上。夏天到了,新邻居多了6个“小宝宝”。

  2007年6月的一天,红隼父母被检修铁塔的工人惊吓后再也没有回来。从塔上抱下一窝白白绒毛的小红隼,排长葛晓伟和几个战友决定把小家伙们放在站里喂养。那段时间,“抓老鼠喂红隼”成了大家固定的业余活动。

  两个多月过去,绒毛褪了,小红隼一天天长大,官兵们便用硬塑料和干草在杨树上搭了两个窝。“小黑”飞出去了、“花腿”飞出去了、“老六”也飞出去了,六只小红隼挨个飞上了蓝天,官兵们既高兴又有些依依不舍。葛晓伟说,“灯笼”一直舍不得拆,这几只红隼有时还飞回来转转,怕它们找不到家,小家伙们肯定没忘这里是自己长大的地方。

  珲春边防大队马远林政委说,最让官兵们开心的不是救助了多少只鸟,而是看到在自己的带动下,驻地群众的保护意识也一天天强起来,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候鸟守护者的行列。据珲春市森林公安局生态保护大队负责人介绍,今年来这里的鸟儿将超过12万只。

  作者:孔祥武 吴占龙摄影报道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