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西海固跃动绿色的乐章
作者:张恭  文章来源:中国水利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4/9/2 11:29:57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连年来,宁夏使昔日光秃秃的山峁披上了绿装

    本站9月1日讯  8月中旬,宁夏的西海固地区,极目所至,遍山泛绿,满目葱茏,水平沟,带子田,层层绕山转,山峁尤似绿色面包,点缀在天地间,沟壑中的淤地坝、骨干坝、水保坝、涝坝、库坝呈阶梯状的密布沟头,难以置信,这就是由于极度贫水、水土流失严重、使之号称我国"贫困之冠"的西海固由于多年致力于生态水保带来的惊天巨变。

    我们在山区采访淤地坝建设,所到之处,山区水保干部、技术人员给我们流下的印象就是勤劳能干、脚踏实地和对淤地坝的厚爱,这种情感几乎是发自内心的、淳厚的和朴素的。

    在西吉县黄家川,淤地坝建成以前,洪水泥沙在201平方公里的流域内恣意泛滥,灾情不断,群众苦不堪言。1959年黄家川水库建成后,不仅拦截洪水泥沙,而且径流通过坝基透水层转化为下游的地下水。1971年以后,黄家川水库经过十多年的淤积,已经完全丧失水库功能,发育成为1万多亩土壤肥沃、水量充沛的淤地坝,目前,发展沟台水浇地、坝地7630亩。西吉县水保站柯占海说,西吉淤地坝从60年代大规模的开始修建,现有各级各类淤地坝180多座,由于前些年水土流失比较严重,一部分已经淤平,群众已经开垦种田,种上小麦和各种经济作物,还有一部分用来涵养水源,发展灌溉,养鱼,作用相当大,淤地坝地产量比较高,比川旱地平均产量高出2-3倍,一般产量都能达到600-700斤左右。

    在隆德县,水利水保部门根据后河子流域的水土条件,他们从打坝入手,逐级开发沟道及沟岸两侧的坡地,逐步形成了"沟道拦泥挡水,台地平田种粮"的沟道治理模式,促进了沟道的开发建设,仅仅后河子一条小流域,已经建成淤地坝7座,并且又有新的坝体开始启动。隆德县水保站站长赵俊良说,这是我们隆德县的后河淤地坝,这个坝是1984年建成的,现在淤地130多亩,淤地坝的产量比坡地高三倍,比水平农田高两倍。

    海原县水利水保部门在园河流域采取"流而不失"和"就地入滞"的用洪用沙原理,探索出了"五库一坝"和"四级生产坝系"成功模式。这个流域共新建各类淤地坝2477座,新增坝地2.3万亩,淤地3440亩。特别是照壁山和阳山水库建成后,充分拦蓄了上游929平方公里的洪水泥沙,保护了下游数万亩耕地免遭洪水灾害,减缓了沟头延伸,沟岸扩张侵蚀。"五库一坝"和"四级生产坝系" 淤地坝建设的成功模式,已成为宁夏治理水土流失最有效的措施之一,成为当地农民群众的"粮食囤"、"金饭碗"和"保命坝"。海原县水保站长田兴明说,咱们这条流域的淤地坝系是我毕业的时候,也就是1991年开始建设的,当时打了一米五高,经过近年的淤积,现在只有七八十公分,有些只剩三十多公分,十年的淤积,淤掉了一米。今年特别旱,庄稼长势还挺可以。坡面上基本绝产了。坝地里面都有一些收成,特别是象近两年来,产业结构调整,种紫花苜蓿,提高了作物抗旱能力,效益更加明显。

    今天的宁夏西海固,已建淤地坝都与当地交通需求相结合,并作为改善山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措施之一,其中有290多座是水保交通型淤地坝,使580个行政村,1740 个自然村,14.8万人结束了因深沟阻隔、洪水困扰、肩扛驴驮的历史,大大便利了交通条件,当地群众的农用车多了,信息灵了,流通活了,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自治区水利厅水土保持局副局长卜崇德告诉我们,宁夏淤地坝建设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大规模建设是在新中国建立后,从当初的农民自发到集体组织,再到国家大规模投入,从沟壑到流域,从点到面,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各地在支毛沟打谷坊和生产淤地坝,作为发展农业生产的一项重要措施,治理思路是"闸沟打坝,垫淤结合,以淤为主"。第二阶段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实施了以小流域为单元,坚持上下游、支毛沟兼顾,大中小型结合,拦、蓄、排、漫功能齐全的淤地坝建设格局。第三阶段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淤地坝建设逐步由水保型向经济生态水保复合型转变,进行山、水、田、林、路、草综合治理,同时注重由单坝向坝系过渡转变,先后建成了西吉葫芦河上游黄家川、隆德渝河支流筛子河、同心折死沟支流黑风沟上游、长沙河、灵武水洞沟、盐池亚木沟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坝系。

    宁夏在淤地坝工程建设中,严把"规划、设计、审批"三关,坚持 "以效益定项目、以项目定投资、择优扶持"的原则,工程建设实行 "三项制度"。以国家投资为主,群众为辅。工程开工实行审批制度,工程施工实行质量监督制度,要求建设单位在工程开工前办理质量监督证书,对淤地坝工程建设实施全过程的政府质量监督。工程开工后按照"政府监督、法人负责、监理控制、企业保证"的原则确保施工质量。工程完工后,严把验收关,对完工的淤地坝工程进行联合验收,验收严格按照有关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进行,主要部位尺寸进行实测。工程竣工后,由质量监督单位出具工程施工质量认证,方可移交管理部门投入运行。

    自治区水利水保部门不仅加强对淤地坝的建设管理,而且特别重视坝系竣工投入生产后的运行管理,一方面积极推行规范化管理,由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统一负责,实行分级管理;一方面,采取灵活多样,各具特色的管理方式。

    近年来,他们在淤地坝建设方面积极探索出了形式多样、行之有效的运行管理模式,通过放开工程建设权,有条件出让工程使用权,鼓励农民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淤地坝建设和管理,落实管护责任主体,初步建立起了一系列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建、管、用"相结合、"责、权、利"相统一的运行管理机制。

    农民们对淤地坝的钟爱也是发自内心的,它不仅改变了他们的生存环境,改善了他们的生活质量,而且还远不止这些……

海原县蒿川乡周套村农民蔡老二说,打去年6月到现在,整个一年没下雨了,有些吃的水也没有,旱的劲大。海原县蒿川乡宋海英妻子说,哎!打我结了婚六七年时间,这个地很没有漫过水,去年长胡麻那块地漫了些水,这里没漫上,种了一茬瓜,前年歇着呢,纯粹啥都没种,去年雨水好,这块地没上过肥,有十八斤、二十几斤的西瓜,没有称,瓜贩子到地里用车来拉,换了4000斤麦子,一斤麦子要三斤四斤瓜,就要换四五千斤麦子哩,还有亲戚,送给叫吃哩。海原县蒿川乡农民蔡老三母亲说,去年一律漫啦,把些瓜糟光啦。今年的瓜就是靠去年的肥力追的长着哩,没有去年的水,今年长啥哩,我们就凭这点地,供全家人吃穿,供娃娃上学,好有个出息啊。  

    这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海原、西吉、隆德等县水利水保部门和广大农民群众多年自发地进行淤地坝建设,保水、保土、保肥,治理水土流失,发展农业生产的一个缩影。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在盐池县王乐井乡西沟村,当地农民年年组织劳力,打坝平地,一年打十条坝,平百亩田,凭着苦干、实干和巧干,如今的西沟已有淤地坝146条,建成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近6000亩。

    群众的聪明智慧一旦和国家的治水方向以及科学技术紧密联系,就会产生无穷的生命力。

    在西吉县葫芦河流域上游,水利水保部门通过在主沟道内自上而下建设骨干坝和在支沟内修筑淤地坝,实现阶梯型治理开发,层层设防、节节拦蓄,使洪水就地消化,坝内淤泥风干后变成了农民的肥田。记者看到,以治沟骨干工程为依托,使自然降水就地拦截入渗的拦蓄工程和技术坝田、带子田、水平台、谷坊等与旱地高效农业技术融为一体的水保型农业基本骨架已经自成一体,初步实现了"一蓄二截三造四建五管"这样一套成熟的经验体系。          

    在盐池县青山沙地闭流区,淤地坝系的建设,改变了流域水沙运动规律和时空变化特征,在坝系的形成过程中,坚持以开发和合理利用水资源为流域治理的切入点,通过"层层设防,上截下拦"减少土壤侵蚀量和向下游的输沙量。另外,将汛期拦截的洪水转化为地下水,使其周围和下游的地下水埋深减小,增加地下水量。村民吴长峰,看到沟道淤泥积沙,地下水量增加的好处后,1998年在三道坎沟道里推了3座水坝,近两年又连续推出4座水坝,一家4口人,7座水坝, 24亩水面,发展沟道养鱼,当记者提起这些时,吴长峰兴高采烈的说:这个鱼塘是我自己开发的,过去没有开发鱼塘的时候,一年也就收入个二三千块钱,现在,像去年下来能收入个二三万块钱,今年可能要比去年强的多哩,今年因为水保上又给我帮了忙,推的塘子,现在我已经有鱼塘二十多亩,一亩鱼塘最不行也收入三千块钱。

    据调查,到2003年8月底,宁夏全区共建有淤地坝1.6万座,其中大中型淤地坝1245座,生产淤地坝1.47万座,总投资9170万元,控制流域面积5124平方公里,总库容41234万立方米,可淤地18287公顷,每年减少入黄泥沙4000万吨,增产粮食1亿公斤以上,治理区的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和抗灾减灾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仅固原市规划区就有3.4万人依靠坝地增产增收,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群众粮食自给有余后,把目光瞄准了种草养畜,庭院经济林建设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淤地坝建设不仅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根本途径,也是"林草上山,粮田下山"的保障措施,同时为全面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顺利实施创造了条件,也为最终实现黄河的长治久安发挥重大作用。自治区水利厅副厅长  李刚军说,水利部把淤地坝建设作为水利工作"三个亮点"之一,这对于我们宁夏来说,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自治区党委政府对淤地坝建设十分重视,要求要结合全区封山禁牧、生态修复的实施,加大力气,搞好淤地坝的建设。我们宁夏淤地坝建设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很大,淤地坝建设搞好了,就能使贫困地区群众真正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因此,我们一定要在水利部黄委会的大力支持下,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的要求,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与时俱进,坚持执政为民,下大力气,抓好淤地坝的建设,为我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提供水源保障做出贡献。

    站高远眺,刚刚建成的司马湾淤地坝和夏家大路淤地坝、西沟淤地坝、黄家川淤地坝等一系列坝系一道连一道,在飘渺的雾气中,在落日的余辉下,静静地横躺在洪水曾经肆虐的山坳里,它们有的已被生命的绿色所覆盖,有的正在孕育着新的绿色。这祖国的大西北,贫瘠的西海固,就因为它们的存在而美丽,就因为它们的存在充满了诗情画意。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