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我国“热棒”技术成功破解冻土禁区难题
作者:张晔 王燕宁 陈…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4/8 9:35:27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本报讯 5年野外监测研究,近两年实际运行测试,实验数据和实地勘测结果表明:我国的“热棒”技术完全能够破解高寒地区的冻土禁区难题。2008年春节后,铁道部正式确定在青海铁路全面使用“热棒”技术,而同样受冻土困扰的俄罗斯也决定购买价值89万欧元的“热棒”。

  全长1142公里的青藏铁路中,多年冻土路段达550公里,冰层厚达60至150米,冻土问题直接关系到青藏铁路的成败。2002年,铁道部提出用“热棒”技术尝试解决冻土难题。

  “热棒”是一种低温热虹吸管,长度为8至12米,直径为8至9厘米。它具有唯一方向性,即只能从下向上传热,从上往下导冷,反之则不能传递。因此,在寒冷的冬季,地下的恒温热量会被导出地面,而外界的“冷量”则被传递到地下,形成巨大的冰块。在夏季,“热棒”又能吸收高原地区夜间骤冷的寒气带到地下,从而形成终年不化的冻土层。

  此前,美俄两国也曾尝试着在高寒地区应用“热棒”技术,但均未成功,目前国际上还没有成功的工程先例。

  该技术的主要研究单位江苏中圣高科技产业公司老总郭宏新,以在高校任教多年积累的热管技术基础,2002年研制出“带中心测温管的低温热棒”。2003年2月,中圣高科会同有关单位,进行低温“热棒”技术冷却多年冻土地基效果的野外长期监测研究,并在青藏铁路32公里实验段插上了中圣研制的“热棒”。

  实际运行表明,“热棒”效果大大超过预期,并且没有出现片石护坡、加隔热层、通风路基、高架桥等常规手段导致冻土地区荒漠化的生态问题,从而被国家指定为青藏铁路冻害处理的唯一技术储备。

  同时,“热棒”还可用于冻土地区的公路、桥梁、涵洞、输油和输气管线、房屋建筑、山体热融滑坡防治、输变电铁塔基础稳固、机场跑道及道路融雪以及低温地热利用等工程中,应用前景广阔。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