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西北地区如何在生态与发展的"两难"中破题
作者:陈俊 姜雪城 贺…  文章来源:半月谈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4/23 22:11:57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编者按: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西北大部分地区气温明显升高,一些地方降雨也有所增多。有专家分析推断,在全球变暖的条件下,西北气候正出现由暖干向暖湿转型的趋势,但是,这种转型不会从根本上改变西北干旱的基本面貌。

    面对依然持久的干旱,西北人民如何应对,产生了哪些行之有效的节水实践?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西北地区如何破解生态与发展的两难困境?围绕这些问题,本刊记者在宁夏、甘肃、新疆等地进行了深入调研。



    缺水逼出节水共识

    “增产增效”百姓来了兴头

    地处河西走廊的甘肃省张掖市年降水量不足120毫米,蒸发量却高达1400毫米,而靠着我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的滋润,一度成为西北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但是,自2000年黑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实施后,张掖境内黑河来水量一半以上必须输往下游内蒙古额济纳旗,当地人均可用水资源量减至全国平均水平的57%,用水骤然紧张。残酷的现实迫使张掖人不得不走节水之路。

    然而被动节水之路走得并不平坦。如今耗水多的经济作物种不成了,这对收入影响很大。张掖市的好多农民抱怨说。甘州区小满镇古浪村原来甜椒种植面积超过2500亩,一亩纯收入可达3000元。近年农作物用水受限,村民被迫改种用水相对较少的玉米,亩均收入最多才1300元。

    在过去的7年间,为确保完成向下游调水的任务,张掖市只好大面积压缩传统优势作物,如全市水稻种植面积已由调水前的10万亩压缩至不足1万亩。当地一些干部坦言,在种植技术水平没有明显提高之前,简单地通过削减生产的方式节水,必然会损害农民群众的利益。张掖市节水办提供的统计资料显示,2000年以来,削减生产式的节水造成农民增收速度明显减缓,增幅已连续几年名列全省倒数第一。

    为了节水,政府提倡农民种植节水作物,但由于水权不明确,很少有群众响应,在农业灌溉中,大水漫灌的现象屡见不鲜。2000年初开始,张掖市进行全国第一个节水型社会的试点:一是对黑河流域内各地区的用水量进行总量控制;二是按照全市的水权总量,核定单位工业产品、人口、灌溉面积和生态用水定额。甘州区小满镇王其闸村农民王爱忠心里有一笔清楚账:2000年前,他的13亩地主要种大麦和小麦,全年用水达1.3万立方米,而水权改革后,13亩土地改种制种玉米,全年用水仅仅6000多立方米,不仅一年节省水费四五百元,土地的亩产值也一下子增加了200元以上。

    “节水必须实现增产增效,否则难以持久。”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节水办主任胡卫东说。兵团大面积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如运用滴灌技术种植棉花,亩均可节水40%~50%,增产10%~20%,扣除节水成本每亩可增收50元~100元。广大职工积极性空前高涨,过去有节水设施的土地无人承包,现在是无节水设施的土地无人承包。

    生产者在实践中体会到节水灌溉能得到实惠,田间节水技术推广不再成为难事。水稻是宁夏黄河自流灌区耗水最多的农作物。从2000年起,政府部门引进推广水稻节水控灌技术,可比常规深水淹灌减少灌水11次,亩均节水400立方米,节水率达35%,同时可增产稻谷28.4公斤。目前这项技术已经在全灌区70%以上的稻田里推广运用。

    甘肃省张掖市、宁夏黄河灌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实践表明,只有把节水与增效有机结合起来,促进经济发展,才能激发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如果简单地就节水论节水甚至削减生产,伤害群众的利益,很难得到广泛认同和支持。

    从市场中找方法

    化解“节得起”难题

    节约用水需要大量投资,而西北各省区经济发展还很落后,地方政府财力普遍困难,一家一户的群众又很难承担高额节水投资。传统节水投资往往寄希望于国家,一旦国家投资跟不上,目标就难以实现。如何解决好“节得起”这个难题,西北地区也探索出了一些经验。

    “由企业牵头实行规模化生产经营,无疑是实现节水增效的一条好路子。”甘肃银先立达商贸有限公司经理张林忠介绍说。这家公司通过土地有偿流转的方式向农民租地,在临泽县经营起了100亩日光温室葡萄种植,每亩4万元的温室和滴灌设施投入全部由企业筹资,生产一季葡萄亩均耗水100立方米,比普通田少耗水300立方米左右,收入却高达6万元。

    “多采光、少用水、高科技、高收入”的日光温室,一直是张掖市大力倡导的产业。但是,多年来当地的日光温室发展步伐却相对缓慢。其原因是:投资太大,许多农民承担不起。近两年随着越来越多的农业企业参与这项产业,张掖市的日光温室如雨后春笋般在田野里涌现,仅临泽县就达到了5000多亩,有的企业甚至在戈壁滩上建棚进行无土栽培,节水增产效果明显。

    在解决节水投资问题方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经验同样值得借鉴。据了解,兵团采用的高新滴灌节水器材,每亩首次投入需600元,其中65%投资为地下管网,许多职工开始难以接受。为此,兵团利用集团化的特殊体制优势,采取先由兵团机关出面向企业赊欠节水器材,再由各师团投资建设节水大设施、职工负担田间节水小设施的办法,同时对职工每使用1亩地所需的节水器材,给予200元补助。通过资金和优惠政策扶持,兵团的做法既降低了职工节水的门槛,又保障了节水技术的大面积推广。

    渠道衬砌是农业节水的一项重要措施。据专业人士讲,宁夏黄河灌区现有1300多公里主干渠,如果按照75%的比例全部改造衬砌,每年农业灌溉中可减少输水损失10亿立方米左右。但是,干渠衬砌每公里投资超过百万元,支渠也需要10万元以上,巨额资金从何处来?

    “转换水权,投资节水。”宁夏水利厅副厅长毕廷河说,一直以来,宁夏黄河灌区工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用水主要依靠国家分配的40亿立方米黄河水量,而且用水结构失衡,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95%以上,工业用水仅占3%。为破解这一困局,宁夏从2004年开始实施“投资节水,转让水权”的跨行业间的水权转让,即让企业通过投资农业节水设施,把灌溉过程中渗漏蒸发的无效水量节约下来,转移到工业用水上,以此扩大企业生产。宁夏灵武电厂率先参与到了这场用水制度改革的探索中。根据签订的水权转换协议,电厂投资4000万元在宁夏黄河灌区进行以渠道防渗为主的节水改造,工程竣工后,企业每年可获得1440万立方米的用水量,完全可以满足生产。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